汪永寿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1日11时59分逝世,享年82岁。他是消化内科的专家,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行医五十八载,他潜心钻研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坚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近年来他致力于研究炎症性肠病、消化心身医学等医学前沿专业,随时随地做笔记、写心得、讲科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次共捐赠汪老个人藏书260册及手稿一批。里面包含有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书籍,临床诊疗数据、研究资料以及汪老撰写的科普、管理经验、临床心得等。这场捐赠,留下的不仅是汪老的书稿字句,更是让后人敬仰的精神力量。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最后时刻还在诊室为患者做检查
“当天是我给汪爷爷当助手,他看上去跟平常没有一点不同,脸上依然挂着熟悉的微笑,说话也还是轻言细语,一边认真操作设备,一边耐心安慰来做检查病人。”内镜中心护士邓洁清楚记得那天上午的每一分钟。“患者一个接一个,怕汪爷爷太累,中间我还问过他要不要休息一下,他摇摇头说不用,不能让患者饿着肚子老等着。”
就这样从上午7点半左右开始,一直忙碌到11点,汪老为当天上午挂号的20余名患者做完了检查。“他坐在桌子前,认真的写上午的检查报告,我背对着站在他身后,收拾、整理设备。突然,我听到他用微弱的声音轻轻叫了我一声‘邓洁’……”邓洁回忆道,“我一边问‘汪爷爷,啥事’,一边转过身去,发现他整个人已经趴在桌子上。他脸色非常难看,看上去十分虚弱,几乎说不出话了……”
被这一幕吓坏了的邓洁,连忙叫来隔壁检查室的同事,大家连忙把汪老搀扶到休息室躺下,又赶紧通知相关科室的同事来为汪老检查。汪老被确诊为急性脑梗,随即被送进了监护室。
“看着他被送走,我们都在心里祈祷,汪爷爷只是太累了,好好休息下就没事了,没想到他再也没能回来……”邓洁泣不成声。
汪老一辈子都在惦记着自己的病人,他的病人也都记着他。得知汪老去世的消息,他的患者们或在讣告下留言,或赶到遗体告别现场致哀,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人的不舍和追思。
“汪爷爷是一个很好的很好的医生。上个月带我家人去看胃病,由于当时没有挂上号,找汪爷爷告诉他我们在乡下路途比较远,他二话没说,给我们加号。还嘱附我们加的号排队比较晚,可以在外坐坐,没吃早饭可以把早饭吃了。当时心里很暖,本身带着家人看病焦虑的心情一下子就没有了。”
“爷爷超级温柔超级好啊!去看病爷爷问我小妹妹,你哪里不舒服?做胃镜很紧张,爷爷告诉我不要怕,还让我好好吃饭,不要太大压力,我永远记得,爷爷一路走好!”
“太突然了,汪爷爷十年前给我看病,过了那么久,前段时间找他看病的时候,都还记得我,直安抚我,没有事,小娃娃,给你开点药吃了就好了。”……
善于管理,勇于创新
推动地方医疗服务水平大跨越
1966年的夏天,24岁的汪永寿同志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从此踏上了漫漫从医路。
1980年8月,汪永寿到德阳县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前身)工作,历任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院党总支副书记。1982年,他牵头在德阳地区创建了消化内科专业,率先开展了内窥镜检查、治疗,填补了医院乃至德阳的空白。他还牵头在德阳地区率先使用孟氏液直接喷洒止血,开展了经内窥镜高频电凝切除胃结肠息肉、幽门氏杆菌检查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推动德阳地区内窥镜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首创了“小剂量、大联合法”治疗溃疡病,愈合率高、复发率低、患者反映好。
为改善医疗条件,他多方协调筹资建成了门诊大楼、外科大楼,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夯实了基础。医院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开设了“假日专科专家门诊”,开通了“住院病人费用清单”查询系统,收费划价逐步信息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率先开展了放射免疫检没,填补了德阳该项检测空白,极大造福了德阳百姓。
20世纪90年代,汪永寿在担任院党委书记、院长期间,顺应时代大潮,抢抓发展机遇,勇挑改革重担,创新提出了“建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购一流设备、出一流成果”发展思路。组织成立了计算机中心,为推进医院信息化管理迈出了坚实一步。他带领医院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不断优化学科发展结构,创造条件发展专业,组织成立研究中心17个,健全临床医技科室37个,专业设置日趋完善,学科建设得以长足发展,诊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内科专业处于省内地市级医院先进水平。
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上下攻坚克难,短时间内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势头,各个学科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开展的多项技术及综合业务水平在省内医疗机构达到领先水平。医院也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十佳城市医院”等多项殊荣。
从医、执教58年来,汪永寿同志始终没有忘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坚持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高洁的医风,服务于百姓健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崇敬,为推动德阳地区乃至四川省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始终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积极开展科研教学,发表学术论文35篇,获省、市科研奖项9次。他主研“米力隆静脉注射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励磁疗效观察”项目在省内领先,使医院内科科研实现零的突破。
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他逐渐成长为当时德阳地区消化内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德阳地区乃至省内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消化内科疾病和内窥镜专家,曾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委会委员、德阳市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并受聘华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和德阳市科技顾问团顾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退休不褪色治病救人发挥余热
退休以后,家人和同事都劝他钓钓鱼、打打牌、旅旅游,好好享受生活,可他总说还有那么多病人,趁自己还干得动,多看几个病人,多帮助他们才是自己想做的。
退休后的20余年里,汪老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周出门诊、做胃肠镜,精心诊治患者。近年来,他在经受疾病和大手术后,依然保持每年做胃肠镜近4000人次,门诊诊疗1万人次的工作量,还会随科室深入中江、罗江等基层医院开展学术讲座。在门诊时,他拒绝了医院为他配备诊疗助手的建议,坚持自己书写每份电子病历。为了减少病人的等待时间,他总是提前1个小时就来到门诊开始接诊。
今年年初,医院启用新的信息系统,全院医务人员连续数个晚上和周末都在接受新系统使用培训。汪老瘦弱的身影在培训室里异常显眼。他学习得很认真,有同事问他:“汪叔,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来学新系统使用啊,可以配个年轻医生当助手嘛?”汪老笑着回答:“我人老了但是思维还敏捷,学不会新系统,怎么给病人开处方啊。如果我上门诊还要配助手,那岂不是给医院添麻烦?”新系统上线后,他用得很熟练,一点也没有耽误坐诊。
近年来,除了常规专家门诊和胃肠镜操作外,汪老根据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特质,创新提出消化内科与心身医学科的整合,在80岁高龄新开设消化心身门诊。他和心身医学科的年轻人一起学习、探讨,研究这门新的学科。
就是这样一位82岁的耄耋老人,以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感动了身边的人。他走后,家人将他多年收集珍藏的书籍和撰写的科普、管理经验、临床心得手稿捐赠给医院,激励着医务人员沿着他的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