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断山脉深处,平均海拔3100米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紫外线如同无形的刻刀,在高原居民的眼眸中悄然雕琢着"白翳"。自2014年木里县启动"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救助"民生工程以来,木里县人民医院肩负起守护光明的重任,用十年坚守谱写了一曲医者仁心的赞歌。
高原上的光明守护者
"紫外线强度是平原地区的3倍,5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60%。"眼科医师沈秀成的话语道出了这片土地的隐痛。面对"视力贫困"这一特殊民生难题,医院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筛查-手术-康复"全流程服务体系。每年春秋两季,医疗队翻越海拔4000米的雪山垭口,走遍全县29个乡镇,将眼科诊室搬到牧民的帐篷前。2023年秋季筛查中,84岁的基比格丁一西在唐央乡的筛查点重燃希望:"原以为要瞎着走完这辈子,没想到还能再看看孙子的脸。"
东西协作书写大爱
2017年,宁波鄞州区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疗队跨越2500公里,带来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朱孟成医师团队不仅捐赠价值百万的设备,更通过"师带徒"培养模式,手把手将显微手术技艺传授给本地医生。2023年成立的"名医工作室"成为技术孵化器,本土医师卢庆冉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复杂手术:"现在全年手术量突破200例,复发率控制在1%以下。"
民生工程的温暖答卷
十年间,这项"光明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300万元,完成复明手术1800余例。医保报销与残联补助的双重保障,真正实现患者"零自费"。
今年4月,白碉乡牧民李华清完成双眼手术时热泪盈眶:"国家给了我一双新眼睛!"数据显示,术后患者劳动能力恢复率达95%,家庭年收入平均增加1.2万元。在这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上,县人民医院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永不停歇的光明征程
从最初年手术量不足百例,到如今建立全县首个高原眼病防治中心;从依赖外部支援,到培育出带不走的医疗队,木里县人民医院用十年探索走出特色防盲之路。木里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冬莲表示:"我们将深化'早筛早治'机制,2026年力争实现县域筛查全覆盖,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手术室的百叶窗,医护人员又开始准备新的手术——在这里,光明永不打烊。
这项跨越十年的爱心接力,不仅擦亮了上千双眼睛,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民生之路。在圣洁的贡嘎雪山下,"让每个生命都享有看见的权利"的,正是木里县人民医院医务工作中向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