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联播
热点排行
阆中市人民医院朱自强驻村10年工作纪实:让青春在泥土中绽放
2025-05-14 11:01:23
作者:戚怀钻
作者单位:阆中市人民医院
2015年的夏天,23岁的阆中市人民医院朱自强站在水观镇黄龙滩村的村口,蜿蜒的山路如同未完成的画卷,低矮的土坯房静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那一刻,“脱贫攻坚”四个字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务工作者,朱自强原本可以选择留在城里安稳度日,但组织的一声召唤,毅然背起行囊,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驻村路。

泥土中的坚守  铸就青春底色

初到村里,三个“没想到”让朱自强彻夜难眠:村卫生室那台锈迹斑斑的老式血压计,是全村唯一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村民看病要徒步十公里;全村因病致贫率高达90%。那一刻,他恍然明白:青春不应只有城市霓虹的绚烂,更应在田间地头书写坚守的篇章。

十年来,朱自强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民情:48次义诊走遍每个山头,6000余份健康档案记录着村民的喜乐与忧愁,1200余份慢性病管理记录同时见证了他们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他们改造村卫生室,引入数字化诊疗系统;推动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发展粮油、藤椒、柑橘等产业,让荒山变成“致富园”。当卧床多年的张大娘通过家庭病床服务重新站立,她颤抖着紧握朱自强的手说“谢谢你们没放弃我”时,朱自强真切领悟到了青春的价值所在。

风雨中的锤炼  锻造青春韧劲

2017年那个暴雨倾盆、冲毁通村路的夜晚,朱自强和同事们与村干部一道在泥泞中冒雨抢修至深夜。浑身泥浆回到住处时,桌上那碗村民悄悄送来的热气腾腾的面条,驱散了满身疲惫,也成为他们创新“双帮扶”机制的源动力——28名骨干结对帮扶,10名青年干部全脱产驻村。面对“你们年轻人图什么”的疑问,他们的回答质朴而坚定“因为这里需要我们。”

推广蚕桑产业时,面对村民的疑虑,他们开办“农民夜校”,手把手教技术;发展柑橘种植时,技术员扎根果园悉心指导。当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当“因病致贫”成为历史名词,他们这群“娃娃干部”终于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青春的力量,正是将“不可能”改写为“不!可能!”

传承中的绽放  点亮青春未来

最让朱自强自豪的,不是每年捧回“先进帮扶单位”的奖牌,而是村里涌现出的新一代“田秀才”“土专家”。他们打造的“三级传帮带”机制,让返乡青年成了电商带头人,让留守人员变身藤椒技术员。创新的“主题党日+健康服务”模式,让72岁的老党员王大爷感慨:“这样的活动既暖心又实用!”如今,黄龙滩村已成功实现从“贫困村”到“产业示范村”的华丽蜕变。

十年光阴,朱自强成长为村民口中的“自家人”,脸颊被晒得黝黑,双手磨出老茧,但眼神却愈发坚定。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他们这一代青年更应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回望十年路,朱自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黄龙滩村的绿水青山。若要问感悟,那便是:青年之担当,是明知艰难却毅然前行;青年之情怀,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未来,他愿继续做一朵奔涌的浪花,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绽放青春光芒!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满黄龙滩村的麦田,当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朱自强更加笃定: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成长,更在于深深扎根这片热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