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滢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她是讲台上“闪光”的教师
作为一名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医生,张滢莹接触的多是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等地的留学生。
“留学生表达想法比较直接。”张滢莹曾在教授一堂关于心肺复苏的课时,学生直言不讳地说:“你讲课的内容我们在家乡医院都学习过。”于是,她灵机一动,现场搭起“戏台”:有学生扮演突然倒地的患者,有学生充当大声呼救的群演,有学生则是“救场”的医生,其他同学根据现场心肺复苏操作的规范程度进行打分。
高质量的心肺脑复苏关系患者的生存与预后。张滢莹说,留学生虽然已掌握大部分抢救要点,但许多细节没有引起重视。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她就会抠细节动作。“他们很喜欢这种互动方式,觉得添加有互动环节的课程很有吸引力。平时在超市、医院里碰到我,都会开心地跟我寒暄。”
课堂上,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张滢莹还特别注重知识延伸,她会结合历史来源介绍某种疾病的发现、诊断、治疗以及研究前沿。信息丰富、设计精心的有趣教学方式,让她成为留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之一。
张滢莹的讲台在教室里,也在竞赛场上。
前不久,张滢莹在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举办的第十四届教学竞赛决赛中胜出,获得全英教学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台上20分钟的“闪光课堂”,是她台下用2个月时间下苦功的成果。
备赛时,张滢莹自述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英语讲得跟中文一样自如,“我用2个月时间制作三份幻灯片和教学方案,然后反复打磨、试讲,最后花了整整两周时间熟悉演讲内容,并反复模拟演讲。”她说,不管是睡觉前,还是在洗手间,只要有碎片时间,她都会回想幻灯片内容,确保每一张幻灯片的演讲词都能清晰呈现。为了确保不怯场,科室同事一有时间就会被她拉住充当群演和听众,并被“强制”要求点评她的演讲质量。
“全英教学日常面对的群体多是留学生,中外教育理念不同,相比知识的直接输入,他们更注重思维的引导。”张滢莹便在幻灯中设计有趣的案例、视频和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听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在互动环节增加条理清晰的板书。最终,凭借逻辑严密的授课思路、出色的表现力与流畅地道的英语表达,她一举夺冠。
她是手术室里的“细节狂魔”
麻醉作为外科手术中重要的一环,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大多人对麻醉医生的工作存在误解,认为他们只是在患者手术前“打一针”那么简单,其实不然。
在现代外科手术中,麻醉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让患者无痛舒适地完成手术,还必须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判紧急风险和处理突发情况,“要让患者安安静静入睡,平平稳稳醒来。”张滢莹说。
患者还未进入手术室,张滢莹的工作便开始了。手术前,她需要准备好各种麻醉药、抢救药、麻醉及监护器材。手术中,她需要熟悉每一台手术的手术方式, 患者特殊麻醉风险处理等,甚至连主刀医生的习惯与风格也需要了解,这样才能配合其高质量完成每一台手术。“麻醉医生还需要参与到围术期医疗中,确保麻醉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尽量减小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她说。
手术室里的张滢莹也有自己的坚持,她是“细节狂魔”。“我会时刻保持地面、工作台面干净整洁,麻醉药品、器具的摆放等必须遵循一定排列规律,甚至注射器的朝向也需要一致。”在她看来,洁净的工作台面会让工作思路更简单、清晰,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快速找到所需药品或者物品,保证工作效率和手术安全。
在张滢莹的职业生涯里,一位113岁超高龄患者周奶奶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麻醉让她记忆犹新。
“给高龄、超高龄患者做手术很考验麻醉医生的专业技能。”她解释,此类患者由于术前往往因高龄合并功能衰退以及其他疾病,易发围术期并发症,甚至死亡,周奶奶的手术风险可想而知。但在科室团队的鼓励支持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梅伟教授实时远程指导下,她使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最终成功“拿下”这台超高难度的麻醉,刷新目前可查阅的超高龄手术纪录。周奶奶术后第二天便能在他人搀扶下缓慢行走,其术后存活达五年。
近几年,张滢莹及其同事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完成了诸多有难度的麻醉,配合外科为超高龄患者安全手术保驾护航,为医院舒适化医疗和提升围术期患者满意度做出了贡献。
(曾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