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对超声检查这种技术一定不陌生。比如,去医院参加健康体检,或者检查某些疾病时,医生所说的B超、A超等检查方式,就属于超声检查。但是,说到超声检查,很多人会担心超声检查会不会有辐射?会不会损害自己身体?那么,具体什么是超声检查呢?超声检查有哪些分类?有哪些优缺点呢?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超声检查相关知识。
什么是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中的“超声”指的是在超过两万赫兹的声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超声波。那么超声检查是指使用超过两万赫兹的超声波作用于人的身体,医学专用的超声波具有一些物理特性,包括吸收、衰减、散射、折射、反射、指向性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让这些超声波在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穿过,会形成不同大小、不同强度的回声。接下来,检测设备会将这些回声上传至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系统会对这些回声进行处理,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医生拿到图像形式的报告之后,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患者身体内部的现状,从而便于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检查也与X线、CT、核磁共振并称为现代医学四大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有哪些优点?
很多人听说CT检查对人体有辐射,就误认为所有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都有辐射。其实,超声检查相比于CT检查,其最大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对人体0辐射、0危害,无需刻意注重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而且,相比于核磁共振、增强CT等检查方式,超声检查的价格更亲民,并且已经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同时,超声检查的运用范围比较广泛,能够适用于产科、妇科、腹腔脏器、血管、心脏、乳腺、甲状腺等范围,并且操作过程比较简单。
超声检查有哪些局限性?
首先,超声检查虽然对实性脏器和软组织显示得比较清晰,但是由于其检查原理的制约,对于带有骨头或者含有气体的组织显示效果不理想,比如骨、肺、胃肠等;其次,相比于核磁共振,超声检查虽然比较便宜、方便,但是无法将其解剖关系显示出来,并且也无法做到核磁共振一样的多方位成像;最后,超声检查对检查医师的手法和经验具有比较高的要求,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无法正确根据超声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超声检查的检查目的
首先,超声检查能够对患者身体内部的脏器进行观察,包括内部结构、形态、大小、位置是否正常,观察脏器是否存在弥漫性病变,比如桥本氏甲状腺炎、肝硬化、脂肪肝等,以及观察脏器是否存在局限性病变,包括结石、肿瘤、脓肿、囊肿等等。
其次,超声检查能够对心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包括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脏肿瘤、心包疾病、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后天性心脏病。
同时,超声检测能够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腹部或周围血管病变,包括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动静脉血栓、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等,也可以对肌骨关节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包括周围神经卡压、滑囊炎、关节滑膜炎、腱鞘炎、肌腱病、软组织肿瘤等。
最后,超声检测能够对患者进行评估,比如肺动脉压力、心功能测定等,对于生理发育也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包括女性的卵泡监测、产前胎儿检测等。
此外,超声检查不但能够对上述疾病进行诊断,对于普通未患病的人,以及亚健康疑似患病的人群,都可以通过超声检查诊断是否存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