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新增颅内动脉瘤患者约20万,人群中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患病,40-60岁常见。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方面,破裂出血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首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约为30%,二次出血死亡率可达70%,第三次出血死亡率高于85%,在治疗干预前,动脉瘤再次出血的几率高达30%-50%,幸存者多留有残疾,因此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谈起“颅内动脉瘤”,很多人可能会误认为是“颅内肿瘤”或“脑肿瘤”。其实则不然,它并不是真正的“肿瘤”,它是颅内动脉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长期冲击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瘤样凸起,就像轮胎用久了会鼓包,随时有爆胎风险,颅内动脉瘤的局部瘤壁也会越来越薄,随时可能“爆胎”,所以称它为颅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就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出血的一种形式,致残致死率极高,所以该病潜在风险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2、颅内动脉瘤如何形成
颅内动脉瘤多发于脑底大动脉环(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脑动脉壁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又是脑血管中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部位,长期受血流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易使此处脑动脉壁薄弱点向外凸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颅内动脉瘤。另外,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重要因素,硬化动脉的血管壁弹性下降,容易出现动脉壁内弹力层的破坏,导致不能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在薄弱处会膨出形成动脉瘤。少数动脉瘤的形成与感染、创伤等因素相关,特别是外伤、手术创伤等因素可以损伤颅内动脉壁,促进动脉瘤的形成。
总之,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一些相关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家族遗传等因素均可能与其发生有关,特别是高血压、便秘、情绪波动是导致其破裂的重要诱因。
3、颅内动脉瘤如何分类
1)按病因分类:先天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
2)按形态分类: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不规则型动脉瘤等。
3)按大小分类:小型动脉瘤:直径<5mm;中型动脉瘤:直径5--10mm;大型动脉瘤:直径11--25mm;巨大型动脉瘤:直径>25mm,蛇形动脉瘤属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特殊表现。
4)按位置分类: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
4、颅内动脉瘤的常见临床表现
大部分颅内动脉瘤都比较小,除非破裂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未破裂性动脉瘤常常会因为其他疾病,如头痛、头晕等检查时偶然发现。有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逐渐长大压迫周围的脑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后疼痛等,但很少引起慢性头痛。未破裂性动脉瘤还会因为伴随有破裂性动脉瘤而被发现,但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因为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有多发性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出现突发剧烈头疼、呕吐、癫痫样发作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瘫痪、陷入昏迷,危及生命。
5、如何诊断颅内动脉瘤
对于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多是因检查偶然发现,对于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史,或者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可通过无创的脑动脉MRA筛查发现端倪,当MRA提示有动脉瘤时,可进一步行脑动脉CTA或者DSA检查,其中CTA检查时需要在手臂上静脉注射增强剂,而DSA检查则是一项住院有创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建议做哪项检查。
6、颅内动脉瘤都需要手术治疗吗
前面说到,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特别是比较小的动脉瘤,一般不会有任何症状,那对于未破裂性动脉瘤到底需不需要手术治疗呢?研究发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高低与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密切相关,且患者自身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也会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同样增加破裂风险,应激性事件或情绪激动也可能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一般来说,1)动脉瘤越小,越不容易破裂。动脉瘤直径>7mm时,破裂风险明显增高;2)进行性增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高;3)动脉瘤破裂风险与部位有关,后循环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动脉瘤;4)有子瘤的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总结一下,一般以下动脉瘤,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1)已破裂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而且建议尽早手术治疗;2)对于直径>7mm动脉瘤,建议择期治疗;3)有临床压迫症状的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4)位于基底动脉尖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5)多发动脉瘤,或有子囊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6)50岁以下较为年轻的患者,随访动脉瘤有增大趋势的建议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7、颅内动脉瘤应如何治疗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案有:开颅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等措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等)、保守治疗并控制危险因素。影响治疗决策制定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医院现有的治疗条件、病人年龄及基础疾病情况,神经功能状态,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动脉瘤的性质(破裂性、未破裂性)。动脉瘤治疗目的:为了防止出血或再出血,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那么它再次破裂的风险就很高,尤其是在首次出血后48-72小时内,而且每一次出血都会降低病人康复的几率。因此,理想的情况是动脉瘤一旦破裂就立即接受治疗。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病人处于深昏迷状态、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高龄等,治疗措施会加重病情,这时,一般要等到病情稳定之后再考虑手术治疗。有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在治疗破裂性动脉瘤时一并给予处理,但对于出血风险较小的未破裂性动脉瘤也可以择期治疗,分期治疗可以降低风险并减少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的经典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就是开颅动脉瘤夹闭和微创的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两种方案。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历史比较长,它是一个开放性手术,需要打开颅腔并且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手术需要在全麻下完成,头皮切开后,去除相应区域的颅骨以显露脑组织。手术医生需要在脑组织的间隙找到动脉瘤,在显微镜下仔细将其与正常血管和脑组织分离开,充分分离暴露后用专用的动脉瘤夹子将动脉瘤夹闭,从而阻止血液进入瘤腔,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完成后将颅骨回纳并缝合手术切口。另一种手术方式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顾名思义,治疗的操作都是在血管腔内完成的,这种手术不用开颅,属于微创手术。它通过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置入一系列很细的导管,在DSA机器透视下,将导管送入动脉瘤,然后通过导管送入弹簧圈进行栓塞,最终将动脉瘤完全封闭,血液无法进入瘤腔,达到防止破裂出血的目的。有时为了将弹簧圈稳定地保持在动脉瘤腔内,可能需要支架等其他器材的辅助,如果植入支架,术后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8、颅内动脉瘤可以预防吗
脑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有很多没有研究透彻的地方。因而还难以较好地预防,建议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脑动脉的核磁MRA筛查,一旦发现有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建议找专业医生全面评估,考虑是否及早手术,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1)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避免烟酒,减少引起血管损伤、硬化的因素。2)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负面心理情绪的困扰,避免情绪波动。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防止便秘。对于确诊为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病人,建议尽早通过外科手术或者微创介入的方法积极进行治疗。随着手术材料及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