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药物与饮食结合防治痛风病
2023-07-28 14:44:43
作者:戴军
作者单位:溆浦县中医医院

痛风病是以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病变易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春、秋季易发病。急性痛风发作时表现为外周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慢性痛风则由痛风反复间歇发作而造成,表现在手指、耳轮及肾脏形成结石,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合理的药物治疗是痛风病防治的关键,与此同时,合理饮食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探讨痛风病的防治方案,特别关注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的完美结合,以帮助痛风病患者更好地防治疾病。

一、药物治疗

1.急性痛风的治疗:

急性痛风治疗的目的是迅速终止关节炎发作,消除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类: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用药越早效果越好,常见头晕、头痛、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痛风病的常用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炎症。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双氯芬酸、萘普生、吲哚美辛等,但长期使用可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具有迅速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作用,适合短期使用,但停药易复发,长期使用会出现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症状明显改善后,停药时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防止反跳。上述药物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2.慢性痛风的治疗:

慢性痛风治疗的目的是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内,预防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结节和肾脏结石形成,保护肾功能。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抑制尿酸合成药和促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有别嘌醇、奥昔嘌醇、巯异嘌呤及新型药物非布司他,一般首选别嘌醇,常见皮疹、胃肠道反应、氨基转移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促尿酸排泄药物有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其中苯溴马隆国内最常用,常见胃肠道反应、皮疹、肝损害等不良反应。上述药物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3.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者的防治: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4.首先应注意合理调节饮食,定期进行血尿酸检测,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应避免可致痛风急性发作的一些因素,如肥胖、暴食、酗酒以及精神紧张等;最后,对于血尿酸较高者(>520pumol/L),且对尿酸排出偏少而有阳性家族史者,应给予别嘌醇治疗。

二、饮食调节

1.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嘌呤是尿酸的前体,因此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对痛风病患者很重要。高嘌呤食物包括动物内脏(如肝脏和肾脏)、海鲜、红肉和啤酒等。可以选择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等。

2.增加水、蔬菜、水果和碱性食物摄入:适量饮水有助于稀释尿酸,促进尿酸的排泄。建议每天饮水量在3000毫升以.上,以维持良好的水分平衡。无嘌呤或低嘌呤食物多为碱性食物,如水果、干果和蔬菜(除芦笋、菠菜、蘑菇外)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可以减少尿酸的形成,并促进尿酸的溶解排出。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的水果和蔬菜。

3.控制酒精摄入:酒精会促进尿酸形成并干扰尿酸的排泄,增加血尿酸的水平。因此,痛风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饮酒,特别是啤酒和烈性酒。

三、药物与饮食的完美结合

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在痛风病的防治中相辅相成。

以下是一些结合两者的建议:

1.咨询医生或药师:在开始药物治疗或进行饮食调节之前,应详细咨询专科医生或药师。通过评估疾病所处的阶段,结合个人情况制定适宜的防治方案。

2.监测血尿酸水平: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是评估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应根据尿酸水平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3.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肥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和长时间久坐)与痛风病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保持适当的体重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尿酸的形成和患痛风病的风险。

四、结论

综上所述,痛风病的防治方案需要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的完美结合。药物治疗包括秋水仙碱、抑制尿酸生成药、促尿酸排泄药、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每类药物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饮食调节方面,限制高嘌呤食物,增加水、水果和蔬菜摄入,控制酒精摄入都是关键。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需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痛风病防治的重要方面。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