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病特点
手足口病发病和肠道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肠道病毒人类存在非常高的易感性,在不断感染中机体免疫技能也在不断的发育,并逐渐建立手足口病感染菌特异性免疫机制。而儿童年龄比较小,身体免疫技能还处在发育初级阶段,在各类肠道病毒抵抗力方面比较弱,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机率更高。
1.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各类传染疾病在传播时主要通过直接传播或者间接传播,大人如果携带肠道病毒,对大人身体不会产生明显的作用,但也可能传染给儿童,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卫生。手足口病主要是从以下途径进行传播:(1)人群接触传播。人群接触传播也是手足口病主要传播途径,存在肠道病毒污染的玩具、皮肤、衣服、奶具、牙杯、手巾、食具后都可以发生传播。(2)分泌物传播。存在肠道病毒感染的人群泪液、唾液、痰液及其他分泌物中均可能存在肠道病毒,在空气中、飞沫中进行间接传播,导致更多人感染。(3)饮食传播。存在肠道病毒感染水、食物都可能导致手足口病。
2.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具有3至4天的潜伏期,部分抵抗能力比较好的患儿症状比较轻,可以自行痊愈恢复,而抵抗力比较差的患儿发病比较急,突然发病且发病后体温明显升高,达到38℃以上,随着病情加重,发热持续不退,温度越来越高。口腔粘膜出现米粒大小散在疱疹、皮疹,存在明显的疼痛。脚掌、手掌部位也存在米粒大小疱疹、皮疹,部分患儿甚至累及膝盖、臀部,疱疹中有少量液体,周围出现炎性红晕。也有部分患儿还存在流鼻涕、咳嗽、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口鼻飞沫、食物、接触进行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1)家长应注意儿童饮食卫生,帮助儿童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以免病从口入;(2)幼托机构应加强晨间体检,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及时做好隔离措施,避免更多的儿童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引发大面积感染;(3)手足口病患儿污染的食具、日用品应做好消毒。排泄物、粪便也要做消毒处理。衣物、床单被套要及时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4)尽量让孩子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带好口罩,降低感染风险;(5)日常注意儿童饮食结构,确保儿童饮食均衡,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确保睡眠充足。积极参与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以免感染肠道病毒;(6)如果存在积食的患儿,要及时接受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影响儿童抵抗力。
而已经发生手足口病感染的患儿,家长也不必过度紧张,在日常护理时注意以下几点即可:(1)消毒隔离。已经发生手足口病感染时,需要及时对患儿空间隔离并接受治疗,直至患儿足部、唇周、手部位疱疹、皮疹消退结痂才能接触隔离,一般需要2周左右。患儿所使用的玩具、餐具、衣物必须进行清洗、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或者使用紫外线灯照烧,从而将感染途径阻断,排泄物在消毒2h后再处理。(2)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患儿隔离病房应每天将窗户打开,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确保空气新鲜度。可以采取乳酸熏蒸手段阻断空气中致病源。(3)口腔清洁。让患儿饭前、饭后刷牙,做好口腔清洁,避免细菌感染。如果存在口腔溃烂,需要及时进行治疗。(4)发热护理。低热、中热的患儿可以不采取特殊处理,多让患儿喝水。如果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需要采取药物退热,避免体温持续升高引起并发症。(5)病情监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可能对心脏、脑部造成损害,引发心肌炎、脑膜炎。家长应密切监测孩子情况,一旦孩子哭闹不止、面色苍白、剧烈头痛、高热、嗜睡,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5)皮疹护理。定期对床单被褥、衣物进行更换,尽量选择棉质、宽松、舒适的衣物,以免摩擦皮疹、疱疹,出现皮损情况。将患儿指甲剪短,避免患儿抓挠。做好皮肤清洁,确保皮肤干燥。
总之,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让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口腔清洁,不要和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接触,从而避免孩子感染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