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身体反应,当我们感觉到身体不适、头痛、浑身无力或者用温度计测量时发现腋窝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7℃)时,我们就会说自己发热了。那么,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发热?发热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发热呢?
发热的原因
西医认为,发热是一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的表现。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大脑中的一个区域,它负责维持我们的体温在一个恒定的水平,即使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很大。它通过感知血液中的温度和其他信号,来调节我们的血管收缩或扩张、汗腺分泌或抑制、肌肉收缩或放松等方式,来增加或减少我们的散热或产热。
发热的分类
1.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间歇热:体温在一天内有明显的升高和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常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3.弛张热:体温在一天内有明显的升高和降低,但在发热范围内波动。常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4.稽留热:体温在一天内有轻微的升高和降低,但始终在发热范围内。常见于肺炎、尿路感染等。
5.不规则热:体温在一天内无规律地升高和降低,无明显的规律。常见于脓毒症、肿瘤等。
发热的意义
发热对我们的身体有利还是有害呢?这要根据发热的原因、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判断。一般来说,发热是一种有益的自然反应,它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感染和其他致病因素,增强免疫功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修复和恢复。发热还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线索,提示我们身体可能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及时就医。
然而,发热也不是没有坏处的。过高或过久的发热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和危害,例如:
1.耗气伤津:发热会增加我们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造成脱水、口干、皮肤干燥等。同时,发热也会增加我们的心率和血压,增加心脏的负担,消耗氧气和能量,造成心慌、乏力、头晕等。
2.损伤蛋白质:发热会影响我们身体中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导致酶活性下降、血液凝固异常、肌肉收缩障碍等。特别是当体温超过41℃时,会出现蛋白质变性和凝固,造成细胞死亡和器官损伤。
3.影响神经系统:发热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导致精神状态改变、感觉异常、意识障碍等。特别是当体温超过42℃时,会出现谵妄、抽搐、昏迷等严重后果。
发热的处理
1.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我们可以用温度计定期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观察发热的类型和趋势。如果体温超过38.5℃或持续超过3天不退,就应该及时就医。
2.多喝水并补充电解质:发热会导致我们的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所以我们要多喝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果汁、运动饮料等,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
3.适当降温:如果发热不高(低于38.5℃),而且没有明显的不适,我们可以不用特意降温,让身体自然调节。如果发热较高(高于38.5℃),或者有明显的不适,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皮肤、用冰袋敷在额头或腋下、服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等。
总结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它既是一种保护机体的机制,也是一种损害机体的状态。我们要正确看待发热,既不要过分恐惧,也不要轻视忽略。我们要及时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多喝水并补充电解质,适当降温,并寻找并治疗发热的原因。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