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脑细胞遭受破坏的同时,出血还会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引起一系列障碍。颅内空隙是非常小的,如果颅内出血量较大,很快会形成严重的血肿,压迫到脑组织与神经,使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脑组织死亡,降低大脑功能。患者表现出强烈的头痛,肢体活动不灵活,意识障碍,以及发生喷射状的呕吐等。
颅内出血后,颅内压也明显升高,会增加脑组织受压强度,加重疾病发展。同时脑组织受压力影响,从高压区移向低压区,会挤进相邻的孔道内,形成脑疝,加重脑组织、血管与神经的受压程度,不利于脑脊液循环,威胁生命安全。因此,颅内出血严重,因及时有效处理,减轻病症,降低危险,提高生存率。
颅内出血原因
情绪因素:情绪大幅度变化,突然哀痛或异常激动等,都会升高血压。在短时间里情绪异常波动幅度过大,大脑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使得脆弱的血管破裂,发生颅内出血。
不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大量吸烟或经常熬夜等,都会增加身体血管的脆性,引发颅内出血。
患高血压疾病:这是引起颅内出血的主要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稳定控制住血压,避免血压突然升高造成血管破裂,增加颅内出血风险。控制好血压降低颅内出血的发生。
如何护理
避免再出血:颅内出血患者发病后72小时里,发生再出血概率很高,若再次发生出血会增加死亡风险。护理过程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记录好各数据变化。若患者血压、心率与血氧饱和度波动较大,意识模糊,出现抽搐等症,可能会再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尽早处理。
饮食护理:颅内出血后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出现吞咽困难,饮食应清淡少油,多吃易消化的粥类,有助于恢复体力,慢慢恢复患者的进食功能。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和牛奶等,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补充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吃含糖量高与脂肪高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避免过饱,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定时定量进餐。
好好休息: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不良刺激,避免噪音影响。颅内出血的患者避免随意搬动,帮患者翻身时注意动作要轻,避免血压升高,再次引发出血。颅内出血患者应做好24小时陪护,观察患者的情况,随时了解病情发展。恢复期里可以适当活动,但仍要多休息,避免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
避免发生感染:颅内出血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这时患者机体免疫力很差,增加肺部感染概率,增加肺炎的发生。这时若呼吸道痰液大量堆积,引起发热等,都会影响疾病恢复。护理中,应加强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采取吸痰处理,降低肺炎的发生。颅内出血患者多会发生尿潴留,因此需要使用导尿管排尿,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外阴卫生清洁,做好消毒处理,避免发生逆行性感染引起尿道炎。
避免压疮:颅内出血后,患者卧床休息时间很长,身体局部位置受压严重,可发生褥疮,护理中,勤为患者翻身,床铺干净平整,衣服柔软舒适,做好局部位置卫生清洁,清创消毒,避免加重病情,影响身体恢复。
加强心理护理:颅内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很大,轻则偏瘫,活动不利索,严重者肢体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论病情轻重,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引发不良情绪。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耐心地做好心理疏导,安慰关心患者,多鼓励患者要勇敢地面对疾病,接受疾病,消除悲观与厌世的心理,了解疾病的发展,建立信心战胜疾病。
积极配合坚持康复训练:颅内出血后大部分患者出现半身偏瘫,多进行关节按摩,给予合适的于东,避免肌肉萎缩。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要加强运动康复,若腿脚活动不便的,要慢慢地进行康复训练,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提高身体功能的灵活度。
颅内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危害非常大,除了积极进行治疗外,还应做好相关护理,减少不良问题的发生,促进疾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