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化,特别是髓核的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椎关节失去了稳定性,开始松弛,纤维环韧度降低,引起腰椎间盘突出。
2、损伤:长时间反复受到外力的影响,即使是轻微损害,时间久也会加重退变程度。
3、遗传因素:存在家族遗传的影响。
4、腰骶先天异常:若腰椎骶化或是骶椎腰化,小关节或半椎体发生畸形,或突出关节不对称等,在外力影响下,改变了腰椎承受能力,升高椎间盘内压力,损伤腰椎,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5、诱发因素: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后,腹压升高、突然负重、受寒凉、受潮湿以及腰椎姿势不正等,都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二、有哪些症状
1、腰痛:最典型症状,髓核刺激到纤维环的外层与后纵韧带,因此引起腰部疼痛感,有时还可出现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疼痛:可能发生在腰痛前、腰痛后,或是与腰痛同时出现。疼痛是沿着臀部、大腿根和小腿后一直到脚跟或脚背,是一种放射性的疼痛。弯腰、屈膝或屈髋可减轻疼痛。
3、下肢麻木:疼痛缓解后可伴有下肢麻木感,主要是因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的感觉。下肢感觉异常如下肢发凉或患侧肢体的温度降低,脚趾表现很明显,是因为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下肢血管收缩造成的。
4、马尾神经痛:当突出物较大时,或者椎管骨质狭窄,突出物会压迫到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阴麻木或刺痛感,排尿无力,甚至会尿失禁。
5、间歇性跛行:走路时,路程增加也可加重腰腿痛症状,稍作休息再行走,走相同距离后又出现同样症状,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后继发出现腰椎狭窄造成的。
三、高发人群
1、年龄:20~40岁的青壮年和超过55岁的老年人多发,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80%左右。青壮年活动量较大,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化,包含腰椎间盘。
2、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因为男性做的体力活较多,腰部频繁活动,活动范围也大,会增加腰椎受损与退行性变的机会。
3、肥胖:肥胖人发生该病概率远高于瘦的人,因肥胖人重力大,对腰椎造成的压力也大,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
4、职业与姿势:劳动力大的人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概率高,但脑力工作者,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伏案工作的人、纺织工人、站立的售货员等,长时间一个姿势,对腰椎造成不良压迫,发生该病概率也非常高。
四、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①疾病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大小便也不要起床或坐起。卧床休息20天后,佩戴腰围护具尝试下床活动;②骨盆牵引治疗,可增加椎间隙宽度,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促使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刺激与压迫感;③推拿、按摩与理疗等,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避免暴力推拿与按摩;④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缓解粘连现象,通常使用长效皮脂类固醇剂加上2%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注射,每周注射一次,一个疗程注射三次,隔2-4周再注射一疗程。
2、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情超过3个月未缓解的,或是疼痛很严重的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选择腰背部切口,切除部分椎板与关节突;也可通过椎板间隙型椎间盘切除术。
五、腰椎间盘突出注意事项
1、下床活动佩戴好腰围,不干活时也要重视腰部的保护,避免扭伤。腰围佩戴时间不超3个月,避免腰背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
2、加强腹肌与腰背肌训练,提高腰腹肌肌肉能力,有效避免腰椎间盘突出复发。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阴凉潮湿等,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4、适量的体力劳动,改变不好的劳动方式,避免太久负重或是过久地弯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