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医院看病时,医生首先经常开血常规的检查单,而许多人肯定对此感到疑惑,什么是血常规呢?血常规能诊断什么疾病呢?而看到血常规检查结果时,很多人更是一脸疑惑,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都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血常规就是血液的常规检查,其并不单一指向一种疾病,而是起到多种疾病的筛查作用。下面就血常规检查的含义以及血常规能查出什么疾病进行简单介绍。
血常规是什么?
血常规在医学上称为“全血细胞计数”,简单来说就是将血液中的血细胞分开计数,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目、状态,还能评估血液的凝血能力。人体血液中有三种细胞,第一:红细胞,又被称为红血球,是含有血红蛋白,能给全身各器官组织运送氧气、运走二氧化碳的血细胞。第二:白细胞,是一种防卫细胞,能杀灭吞噬各种病原体以及坏死的组织碎片。第三: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其能凝集凝固,封堵血管破损。而血常规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沉、血常规比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凝集活动指数等。
血常规检查能查出什么疾病?
1.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细胞等的计数变化来判断是否出现感染性疾病。另外血常规检查对于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起到重要作用。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升高,但白细胞计数数值偏高太多或是经常出现这种结果,则提示可能还有其他血液疾病或组织坏死等情况;而病毒感染疾病患者在血常规检验中可见白细胞计数降低,另外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也提示患者可能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2.贫血疾病:血常规检验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验是评估是否伴有贫血疾病的重要指标。一般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则提示机体存在贫血疾病,同时还可根据血红蛋白水平的高低对贫血进行分级,从而对于临床医师的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3.血液疾病:血常规检查中可以初步筛查出白血病,对于白血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则可以看出一些苗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血小板异常都是白血病的信号,还需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才能确诊。而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等指标结果对于筛查血液病有一定指导价值。
4.皮肤疾病或过敏反应:在血常规检查中,当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结果时,提示可能出现寄生虫感染或是恶性肿瘤。
5.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血常规检查中若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值,则表明机体有出血的倾向,而此时凝血功能也出现异常反应,长期有这种结果则提示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当然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值时也可能是骨髓纤维化等情况。
我们都知道,许多疾病都可能引起血象的改变,而且部分疾病会使得血象发生有典型特征的变化,因此通过血常规检查对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当然,血常规检查并不局限于上述疾病的筛查,医生通过血常规检查配合其他检查来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