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浓度Hb以及红细胞计数RBC的相关概述与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相关概述:在人体血液中RBC作为数量最多的血液细胞,其主要负责营养与氧气的输送,这些功能的完成依靠的主要是其中的血红蛋白,其能够把氧以及营养物质向着身体内的各个组织输送。如果RBC数量变少,血红蛋白输氧能力就会变低,身体各器官就会缺氧,使得人们出现浑身无力的症状,也就是经常说的贫血。如若RBC增高有可能是由于缺氧引发的RBC代偿性增加,如心脏或肺部疾病,亦或是RBC增多症等。RBC代表血液单位体积里RBC的数量,年龄、性别对于RBC有着一定的影响。正常参数范围:成年女性为(3.5~5.0)1012/L,成年男性为(4.0~5.5)x1012/L.儿业为(4.0-5.3)x1012/L,婴儿为(3.0-4.5)x1012/L,新生儿为(6.0-7.0)x1012/Lo临床意义:其一,RBC变多主要为生理性异常,如低氧、低气压、恐惧、兴奋等环境、精神原因,或是多次长期献血引起的RBC代偿性增高;RBC的减少则常见于迅速生长的婴幼儿、妊娠期女性。这类人群相对来说对于造血原料需求的比较多,没有生成足够的RBC,此外,还包含由于年龄原因引起的造血功能衰退的老年人:其二,病理性异常。因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哐吐等造成的血浆水分的大量流失,使得单位体积RBC数量变多;肿瘤化疗、白血病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急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分娩、手术、外伤等导致的人体失血严重,致使RBC出现减少。
2.血红蛋白Hb
相关概述:Hb有着运输、承载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作用,和性别、年龄有着一定的关系。其正常范围为:成年女性为(110~150)g/L,成年男性为(120~160)g/L,新生儿为(170~200)g/L。临床意义:Hb相比于RBC的贫血程度反应的更加精准,其中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31~60)g/L为重度贫血,(61~90)为中度贫血,高于90g/L但比正常值低为轻度贫血。很多疾病都能引发贫血,如癌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细胞侵入骨髓;大量破坏红细胞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痔疮、肛裂、月经、严重外伤等慢性或急性失血引发的红细胞丢失:再生性障碍贫血、造血功能衰退;缺乏造血原料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此外,Hb增高大都常见于慢性病患者、长期吸烟人资、脱水、严重烧伤人员、腹泻、呕吐人员以及真性红细胞增高症等。
3.红细胞压积HCT
相关概述:HCT指的是全血中红细占有体积的百分数,不同性别、年龄有着一定不同。正常范围:成年女性为35%~45%,成年男性为40%~50%,新生儿为48%~68%。临床意义:HCT是临床上治疗、分类、诊断贫血的重要判断指标,参照HCT结果来有效判断病患需不需要进行输液以及具体的输液量。HCT减少常见于大量补液者,如维生素、青霉素、干扰素等;HCT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或大面积烧伤的病患。
二、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相关概述与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
相关概述:WBC指的是血液中单位体积白细胞的数量。其正常范围:儿童(5.0~12.0)x109/L,成年人(4.0~10.0)x109/L,新生儿(15.0~20.0)x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是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功能有着抵御病原体侵入、治愈机体、产生抗体以及吞噬异物等,是诊断部分疾病的一种重要标准,能够给诊断鉴别提供关键依据,如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的诊断。WBC减少都是病理性的,如脾功能亢进、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性感染等。WBC增多则分为病理性与生理性,其中手术创伤、尿毒症、化脓性细菌炎症、严重感染或创伤导致的计数增多为病理性;剧烈运动过后、妊娠后期以及分娩期女性、新生儿的增多为生理性。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相关概述:DC指的是5种类型白细胞的占比情况。其正常范围:淋巴细胞是(0.8~4)x109/L,占比为20~40%;有碱性粒细胞是(0~0.1)x109/L,占比为0~1%;啃酸性粒细胞是(0.05~0.5)x109/L,占比为0.5~5%。中性粒细胞分为分叶核与杆状核,其中分叶核为(2~7)x109/L,占比为50~70%,秆状核为(0.04~0.5)x109/L,占比为0~5%。单核细胞是(0.12~0.8)x109/L,占比为3~8%临床意义:其一,淋巴细胞。其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主要组成。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患有麻疹、水痘、百日咳以及一些病毒感染等;其减少可能是因长期和放射线接触、细胞免疫缺陷以及传染性疾病急性发病期等;其二,嗜碱性细胞。血液里这种成熟的细胞含量非常少,有病菌入侵时能够迅速集中,包国病菌并进行吞嘴,并且有着一些抗凝作用,同时介入过敏反应。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血液病会导致其增高,过量使用激素或速发型过敏反应会导致其降低;其三,嗜酸性粒细胞。虽然在白细胞中的占比不是很高,不过其在过敏反应、免疫反应中的意义重大,能有效地杀灭寄生虫与细菌。一些血液病、传染病、皮肤病以及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会导致其增多;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副伤寒、伤寒、大面积烧伤等会导致其减少;其四,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其是进行吞噬的主要细胞,有着和WBC基本相同的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计数PLT的相关概述与临床意义
相关概述:PLT具备血块收缩、促凝等功能,其有效参与机体的凝血和止血。正常范围女性为(148~257)x109/L,男性为(108~273)x109/L。其中引发出血的常见原因是由于PLT的降低,其会造成鼻衄、皮肤淤斑、龈出血等症状的出现。而PLT增多期间因血液原本就处在高凝状态下,为此非常容易引发血栓。临床意义:PLT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一,针对原发性PLT升高其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二,如癌症、缺铁性贫血、急慢性炎症等疾病也极易引发PLT升高;其三,部分人群在大型手术、运动、感染后同样会引发血小板增高的问题出现;其四,一些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素等药物同样也会造成血小板增高。而PLT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急性白血病、脾亢、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或血小板生成障碍性疾病;另一方面,一些如对乙酰氨基酚、化疗药物、阿司匹林等药物同样会引发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