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阻肺日常如何预防和护理?
2023-09-19 09:48:16
作者:王雪俐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慢阻肺和哮喘都是临床常见慢性气道炎症疾病,那么慢阻肺和哮喘一样吗?二者分别要如何预防、护理呢?

慢阻肺和哮喘是否一样

慢阻肺和哮喘并不一样,二者的区别如下:

第一,临床表现不同。慢阻肺患者通常伴有气喘、胸闷、反复咳嗽、反复咳痰等的症状,查体时可见桶状胸,可闻及干湿啰音,此外还有裂间隙增宽、双肺呼吸减弱的情况。而哮喘患者则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会伴有胸闷、咳嗽、突然发作的呼吸性呼吸困难等的症状,在急性发作时查体肺部可闻及广泛的干啰音。

第二,肺部功能不同。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是不可逆的,所以说该病患者无论何时检查肺功能都是不正常的。而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变化是可逆的,所以说该病患者的症状变化较为明显,虽然早晨可能还喘的很厉害,但晚上有可能啥事也没有,而且肺功能检查还是正常的。第三,发病机制不同。慢阻肺与吸烟、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因而该病多见于长期吸烟者、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内者、老年人尤其是有如肺气肿等基础疾病者。而哮喘则与花粉、动物皮毛、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因而该病多见于有变应性鼻炎者、有哮喘家族史者。

第四,治疗方法不同。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为主。而哮喘患者的治疗则主要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氨茶碱类、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拮抗剂等治疗为主。

慢阻肺的预防和护理

第一,预防方法。包括:(1)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2)避免感染,流感盛行期间减少外出,尽量不参与集体活动:(3)定期体检,发现异常,立即就医:(4)积极锻炼,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5)戒烟戒酒,有吸烟、饮酒习惯者比无吸烟、饮酒习惯者患病几率更高;(6)避免吸入二手烟,一方面建议吸烟人群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吸烟,另一方面建议无吸烟习惯者尽量远离吸烟者:(7)做好防护的措施,一方面建议在炒菜时可通过戴口罩或开抽油烟机等的方式避免吸入油烟,另一方面建议经常接触生物燃料的人群减少使用次数,并尽可能地选择清洁燃料,此外还建议在常有烟雾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戴面罩或戴口罩等。

第二,护理方法。包括:(1)做呼吸操,以此避免因咳嗽带来的如气急等的不适或痛楚;(2)家庭氧疗,条件允许下在家里配备制氧机,每日至少坚持15个小时进行氧疗;(3)控制情绪,遇事不怒,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消除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保持心情愉悦;(4)排痰护理,定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若是长期联合吸入激素加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建议结束之后及时漱口,以防口腔内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5)合理饮食,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营养、均衡、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如鱼、瘦肉、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限制如虾、蟹黄、动物内脏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忌食油炸、油煎食物;(6)适当运动,积极运动,增强体质,注意不可剧烈运动,运动强度适宜即可。

哮喘的预防和护理

第一,预防方法。包括:(1)不可剧烈运动:(2)避免精神刺激;(3)避免冷空气刺激;(4)预防呼吸道感染;(5)戒烟并远离二手烟;(6)减少与空气中过敏原的接触:(7)忌食会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8)加强耐力锻炼、耐寒锻炼、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第二,护理方法。包括:(1)定期复诊,一般建议每1至3个月复查1次;(2)病情监测,一旦发现如鼻咽痒、打喷嚏、流流涕等黏膜过敏、哮喘发作的前驱症状,建议远离当前环境并服用相关药物;(3)合理饮食,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足够热量的食物为主,多饮水以稀释痰液,忌食硬、冷、油腻、煎炸食物,忌食如牛奶、虾蟹、鱼类等与哮喘发作有关的食物,限制含有如酒石黄、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4)远离过敏原,一是避免尘埃飞扬,二是避免使用羽毛枕头,三是室内避免摆放花草,四是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五是时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总之,慢阻肺和哮喘都是常见病症,不过二者并不相同,而且各自的预防方法以及护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因二者极易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因而还需积极预防和护理。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