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正确认识新生儿黄疸
2023-10-20 22:11:19
作者:曾理理
作者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初为人母的喜悦还没消散,烦恼紧跟着就来了。养育宝宝的过程,就像是玩一款游戏,新手爸妈们在这个过程一路升级打怪,逐渐成长。而新生儿黄疸,就是「养娃游戏」上星的第一关

作为宝宝出生后的一只「大怪兽」,爸妈们在面对黄疸时总是惶恐万分。别担心,今天就来聊聊新生儿「退黄攻略」!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黄疸是一个症状,其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含量的增加,由于胆红素是橙黄色,所以在皮肤和黏膜上呈现出黄色。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胆红素超85umol/L(5mg/dl)就会出现肉眼所见的黄疸。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成人多,但寿命却较短(70~100天),破裂的红细胞会产生更多胆红素,胆红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破坏后的产物。此外,由于新生儿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肝肠循环功能也不完善,导致胆红素清除减少、重吸收增加。新生儿黄疸有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有的是由于疾病造成的。根据黄疸发生与消退时间、胆红素水平,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足月儿14天内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黄疸先见于面、颈部,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生理性黄疸除黄疸外,宝宝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无贫血,肝功能正常,大小便颜色正常,发育正常。

病理性黄疸:通常出现过早,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程度较重、进展过快,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广泛性是和新生儿时期的代谢特点有关:

①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红细胞过多,寿命短,易破坏,使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胆红素生成过多;②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健全,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低下;③肠肝循环的特殊性,使胆红素不能及时排泄。最终导致胆红素积聚,黄疸出现。

黄疸数值如何评估?

评估黄疸数值就是对黄疸水平进行监测。通常使用经皮黄疸测试仪来检测黄疸值,只要轻触宝宝皮肤,就可以初步测出皮肤的胆红素值,再根据黄疸程度再进一步决定是否抽血检查和干预治疗。

为什么已经做了经皮黄疸检测,还需要抽血检查? 

理论上皮肤和血胆红素值应该是相等的,但由于受到皮肤色素的影响,测量结果有时会有一定的出入,尤其是在血胆红素水平较高时经皮胆红素可能会低于血清胆红素水平,所以当经皮胆红素值超过小时胆红素曲线图75百分位的时候需要抽血化验血胆红素值。

黄疸治疗的有效手段

①蓝光照射:安全、有效,首选推荐!它是波长425-475nm的蓝色可见光,一小部分宝宝照光过程中会出现发热、腹泻或皮疹等,停止光疗后很快会恢复。

②输液治疗:如果宝宝合并有感染、溶血、低蛋白血症等,可以在蓝光照射同时输注抗生素、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对症治疗。

换血治疗:如果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特别高,或者蓝光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已经出现大脑受损的症状,需换血治疗。

黄疸需警惕,切忌胆大心不细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期很常见,但非专业新生儿科医师很难区分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易错过最佳治疗期,宝宝出生后哪怕出现一点点“黄“的迹象,一定要引起重视。当总胆红素;出生第一天>6mg/dl, 第二天>9mg/dl,任何时间>12.9mg/dl,需及时至医院就诊。

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

1、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要注意宝宝大便的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愈来愈淡,如果再加上身体突然又黄起来,就必须看医生。这是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肝脏处理好的胆红素会经由胆管到肠道后排泄,粪便因此带有颜色,但当胆道闭锁,胆红素堆积在肝脏无法排出,则会造成肝脏受损,这时必须带宝宝到医院就诊。2、勤喂母乳:为了让宝宝尽快退黄,妈妈要勤喂宝宝母乳,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时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更重。宝宝多吃多排,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阻断胆红素的吸收。3、观察宝宝日常生活:只要觉得宝宝看起来愈来愈黄,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体温不稳、嗜睡、容易尖声哭闹等状况,都要去医院检查。

非常重要的是:家长需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定期复诊,以确保宝宝的黄疸得到适当的管理和监测。医生会根据宝宝的情况和黄疸的严重程度制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支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