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道粘膜上隆起性病变,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可以呈现扁平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甚至不规则的形状。表面常常光滑或粗糙,部分伴有出血,由于其外形大小不同,临床上可将其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较高。
胃肠息肉与其他疾病一样,可以在患者没有症状时形成无痛性发现。虽然大部分胃肠息肉可自行消退或经治疗后缓解,但也有部分会持续生长并逐渐变大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胃肠息肉与年龄相关,在40岁以上人群中最为常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根据是否有蒂可分为:有蒂带蒂息肉(即“有蒂”)和无蒂无蒂息肉(即“无蒂”)
胃肠息肉有哪些分类
按形态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乳头状腺瘤等。
按息肉生长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包括胃底腺息肉和胃窦息肉)、小肠息肉(包括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大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等。
按病理类型可分为: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增生性息肉为良性,多发生于胃肠道,可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一般无症状,多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多发生于大肠,可有蒂也可无蒂。
按病变性质可分为:炎症性(炎性增生性)、错构瘤性(错构瘤)、增生性(增生瘤)和腺瘤性(腺瘤)等。
哪些人容易患胃肠息肉
生活习惯不健康的人,如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者,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减少,导致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形成便秘。便秘时粪便会对肠壁产生机械性刺激,同时由于粪便排出不畅而引起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使局部粘膜增生并形成息肉。
有家族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近,基因突变和癌变机会越高。
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患者,肠息肉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此外,炎性肠病患者息肉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5倍。
老年人也是胃肠息肉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功能减退,胃肠道蠕动及消化液分泌减少,使胃肠道粘膜因营养缺乏和炎症刺激而致增生和息肉形成。
如何预防息肉的发生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尽量以清淡为主,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时解决便秘问题。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及精神紧张。
适度运动,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积极治疗口腔、鼻腔、胃部疾病及肠道炎症。
对于息肉切除术后的患者也要定期复查肠镜。若发现息肉复发或出现了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要定期做胃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治疗。
对于有家族史或出现肠息肉病史的人群可进行预防性检查(如乙状结肠镜检查),若发现有息肉时需尽早处理并进行内镜下切除。对于无家族史或无肠息肉病史的人群可进行定期肠镜检查和必要时胃镜检查。
如何治疗胃肠息肉
经内镜钳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适用于较小的息肉。此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适用于息肉较多(数十枚及以上)及息肉较大的情况,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