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患者,由于上了年纪,体质弱,容易感冒,一感冒就吃抗菌药。直到一次病重,确诊为肺炎,医生凭借临床经验,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均无效,于是采集痰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是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对该患者及时进行了规范的管理,并按照药敏试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很快就治愈出院了。那么多重耐药菌是什么?有哪些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是指一个细菌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的药物同时出现耐药。三类是指三类药物,并不是同一类药物的三种,三类或三类以上的药物耐药才称之为多重耐药菌,简称MDR。常见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制度与流程: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增加了治疗难度,如不做好防控,极易引起传播,甚至可呈现暴发性流行。因此,医院必须积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做好多重耐药菌实时监测,确保发现、治疗、防控的时效性,严格控制感染的传播,才能确保患者安全。首先,医院要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制度与流程。其次,需要面向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岗前培训,明确防控职责,增强医务人员对耐药菌的管理意识,为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奠定基础。
隔离措施的严格落实: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务必单间隔离,或将相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隔离病房设置在病区相对独立的位置。并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在病房标识显著的隔离字样。探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入时需严格做好防护措施。诊疗过程中,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破溃面、粘膜、血液、体液、分泌物、痰液、粪便等,需要严格佩戴手套,穿隔离衣。如果发生气溶胶相关操作,需要佩戴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或防护面屏。完成诊疗操作后、离开房间前应及时脱掉手套、隔离衣,统一收集于黄色塑料袋中集中处理。
强化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的物品要专用。定期对多重耐药菌患者收治病房与定植患者病房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需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患者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统一集中处理消毒使用的工具。患者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使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包装患者的生活垃圾与医疗废弃物,不可在科室内存放,需立即送往医疗废弃物处理处,以避免污染院内其他环境。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数量,减少交叉感染。
规范院内的无菌技术操作:在进行医疗服务过程中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尤其针对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导管留置、引流管留置等操作,杜绝污染事件,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加强:减少院内感染的重要性途径之一为手卫生,卫生不合格的手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会成为微生物传播的工具。因此,医院制定了手卫生相关制度,并对院内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抽查、监测、反馈,将监测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保证院内医护人员可积极按照制度执行,保证手卫生合格,阻断耐药菌的传播。
加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力度:遵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并结合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建立预警机制。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坚决杜绝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耐药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