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一种持续性的精神疾病,疾病典型特征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情感冷漠、社交退缩、个性方面也有明显的改变。现阶段,还没有找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发病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在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患者有妄想表现,总是感觉周围的人都在议论或是吐槽自己,或是有被迫害妄想表现,有时候,患者会出现疑心病,认为自己身体得了某种疾病,并反复求医问药,即便是做了相关的检查,还是不能消除疑心。
精神分裂症有危害吗
精神分裂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损害,降低了患者的心智功能,影响正常的思考,感知能力也随之下降,行为表现上也有明显的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意识清楚,但随着病情进展或是病情反复,患者自身的心理压力很大,给亲人也带来诸多的困扰,影响个人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活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也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自身无法从事正常的劳动,精神状态较差。
如果有周围的家人、朋友、同学或是同事等有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建议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最大程度改善疾病的预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误诊或是延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容易引发精神衰退等不良后果,危害较大。建议加强宣传,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注意处于婚育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后再结婚和生育。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精神分裂症发病后的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和控制症状,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当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1.药物治疗。使用抗精神疾病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科学合理的用药,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用药依从性,能够保证药物治疗效果。建议患者症状改善后,听取专业医师的建议,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用药,如需继续用药可加强疗效,促使预后改善。
2.心理治疗。家庭中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关爱,正确看待患者的病情进展,加强与患者的互动和交流,多鼓励患者,多陪伴患者,与患者一起参加社交活动,增强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逐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家属要充分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并做好用药监督,避免患者中途停药,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同时,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爱与被爱,避免因家庭因素刺激患者的情绪,进而增加疾病的发病频次,最好采取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干预的方式,加速患者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