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1.颈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结构的退变、损伤或姿势不良等因素引起。中医针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如主症以颈痛咽痛为主,则用大椎穴、曲池穴、后溪穴;如主症以俯仰受限者,针刺昆仑穴、列缺穴;以旋转受限为主症者.针刺支正穴。
,2.神经根型颈椎病:由颈椎神经根受压迫引起的一种颈椎病,主要症状包括神经痛、放射痛、肌肉无力等。针灸治疗以解决麻木疼痛为主,肘臂痛者,针刺曲池穴、天井穴外关穴、尺泽穴;腕部痛者,针刺阳池穴、阳溪穴、腕骨穴、大陵穴。
3.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指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椎动脉受压,可能导致头痛、眩晕、颈部疼痛等症状。具体可分为偏痰湿者、偏血瘀煮、偏湿热者、偏气虚者等。其中,偏痰湿者需要先后针刺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解溪穴、悬钟穴、阴陵泉穴。
4.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萎缩,或胸部束带感,或者踩棉花感,与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压迫脊髓有关。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如以痉为主症,则需要针刺中脘穴、足三里穴、悬钟穴、太溪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气海穴、关元穴等;以痿症为主症,则需要针刺气海穴、肾俞穴、关元穴、脾俞穴等。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颈椎病症状伴随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其中,肝阳偏亢型伴有头痛、前头痛等,情绪易激动,针刺风池、足三里、太冲、行间、合谷等;血虚精亏型表现为疲恶无力、耳呜等,主要穴位为神门、三阴交、气海、关元等;胸痹型伴随心悸、胸闷等,主要针刺支沟、阳陵泉、神门等;胃痛型则以内关、中脘、悬钟等。针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时,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针对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适宜人群:针灸治疗颈椎病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但对于一些特定人群需特别慎重,如处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极其容易出现晕针和滞针情况。
2.体质虚弱者:该类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卧位治疗,刺激不宜过强,避免出现晕针等不适反应。
3.孕妇:怀孕妇女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谨慎。怀孕3个月以内的妇女,不宜针刺下腹区,3个月以上的妇女,避免刺激容易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等,以防流产。月经期间如非调经需要,也不宜进行针灸。
4.出血倾向与凝血功能障碍者:这类患者不宜进行针刺,针刺会导致出血或出血不止。
5.穴位的角度与深度:在针刺过程中,面、项及躯干部的穴位需要严格按照每个穴位的要求进针,避免造成气胸或重要脏器损伤的情况。
6.个体差异:不同人体的敏感度和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针刺前,医师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感受,以做出适当的决策。
7.专业医师: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并在接受针灸治疗前,患者应充分告知医师有关的健康情况、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以便医师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