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眩晕已成为门诊常见病症,而且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过此症。患者出现自身或周围景物的旋转感、晃动感、升降感等,如同乘船遇风浪,头重脚轻,走路不稳,感觉天转地旋、昏昏沉沉、耳鸣、出汗等,可伴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活动受限及听觉症状等。眩晕除了发作期旋转、呕吐等,还可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头痛、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猝死。眩晕症具有普通治疗方法不易治愈的特点,有部分眩晕患者长年迁延不愈,长期辗转多家医院,采用了多种检查措施,花费大量医疗费却难以得到有效治疗,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认识与防治眩晕症具有较大社会意义。
眩晕在临床上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指由于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分为眼性、本体感觉障碍和前庭性眩晕。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多数症状较重,如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塞等,常反复发。眼性眩晕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车上长时间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现眩晕及铁路性眼震;在高桥上俯视脚下急逝的流水,会感到自身反向移动和眩晕。这些脱离环境症状就会消失。假性眩晕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心脑血管疾病、贫血、药物中毒及神经官能症等,患者感到“飘飘荡荡”没有明确的转动感。另外,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现复视和眩晕。
患有眩晕的病人外出时应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发生。对于脑源性眩晕患者,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如厕时猛起,容易引发眩晕。一旦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经确诊后可以适当给药物干预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全身基础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在原发病恢复的基础上,眩晕可以自然缓解。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应首先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家人一旦出现眩晕,特别是急性发作时,疾病来势凶猛,患者天晕地转、恶心呕吐、痛苦不堪。此时不但患者本人心里害怕,家属也非常紧张,以为一定是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家中出现这种情况时,首要的是要保持镇静的情绪,及时去医院就诊。如需住院观察则应按医生的要求尽快的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如眩晕发作后因为一些原因不愿或不能去医院就诊,在家中休息治疗的话,一定要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调暗室内光线;患者要尽量卧位、避免搬动,要避免头部活动,以防诱发眩晕;叮嘱患者少讲话,谢绝过多探视;如出现呕吐,要注意及时清洁,避免将呕吐物吸入肺中,引起吸入性肺炎,这一点在老年患者尤为重要;情况允许时,尽量劝病人多进食清淡食物、多喝水,以保证身体营养需要,同时按时吃药;在症状缓解期,应注意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疲劳、紧张、焦虑等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