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开发出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即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类新型抗抑郁药正逐渐取代三环类抗抑郁药 (20%-30% 无效 ),成为了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目前常用的有 5 种: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被誉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抑郁症患者常常对抗抑郁药心存芥蒂,比如吃药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吃上药就停不下来等顾虑而不太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即便接受治疗,擅自减药、停药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对此专家呼吁患者一定要走出观念误区。目前新型的抗抑郁药都比较安全,副作用小,规范用药损害身体的风险非常低。
抗抑郁药对身体的影响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患抑郁症后一般必须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是药三分毒”,既然是药物,肯定也有副作用。很多患者对抗抑郁药的副作用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大家对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的认识非常片面,存在很多误区,甚至有很多夸大之处,自己吓唬自己。对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抑郁药来说,在服药初期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食欲减退、恶心、头晕、困倦、出汗、口干等,大部分患者反应轻微,小部分中重度。但是这样的不良反应在 3-10 天后逐渐缓解。而且即使出现不良反应,也并不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损害。大众对精神类药物的担忧、抵触跟精神医学和精神类药物的发展史有关。老一代的抗抑郁药副作用确实很大,服用后患者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困倦、迟钝、口干、便秘、排尿困难、性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而且程度一般较重。部分患者服药后看起来的确是“呆呆傻傻”。但是新型抗抑郁药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并不存在我们想像中那么多严重的副作用。一般来说,对于单纯的抑郁症,选用抗抑郁药物在两周内抑郁症状就会有所改善。如果治疗 8 周后仍然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增加增效剂或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因此千万别以为效果不好就立即放弃治疗。而对于药物的副作用,患者不必害怕,有疑虑可以跟医生沟通。同样精神科医生也应在用药前尽可能详尽地跟患者解释、交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比如有的抗抑郁药具有镇静作用,在白天服用就有嗜睡的副作用,但是在晚上服用对于有失眠症状的抑郁患者而言就有显著的好处。专家还指出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降低药物剂量或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可能就会解决问题。所以,针对药物出现的副作用,患者不必太紧张,应该定期复查,多与医生沟通,进行合理地应对,则可以把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小结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加大,抑郁症患病率不断增高,在精神医学科门诊中每天大约有超过 50% 的患者是因情绪问题来就诊。但是在治疗中最让医生头痛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对药物的抗拒和抵触,这些患者大多是担忧抗抑郁药会伤害身体,有些甚至不愿意服药,因此医生要做好思想工作,让患者明确规范用药便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