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是什么导致了强迫症,如何治疗
2023-09-15 21:03:20
作者:庞捷
作者单位:玉林市退役军人医院
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是强迫行为,而且很多强迫症患者认为这些行为没有必要或是不正常,且都认为这种情况违反了自己的意愿,但却无法从思维和行为上摆脱。事实证明,有很多强迫症患者因为这些行为和思维感到焦虑与痛苦。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强迫症?强迫症又该如何进行治疗?此次科普就针对这方面内容加以阐述,希望能够提升公众对强迫症的认知和了解。

导致强迫症的原因是什么

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人格特质、遗传因素、心理环境等都会在发病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强迫症与遗传的关系非常密切,强迫症患者多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且其父母、同胞、子女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四倍;其次,强迫症患者会表现出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所有强迫症患者的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都有一定程度病变,致使他们出现强迫性思维,且他们的5-羟色胺、多巴胺与谷氨酸三种神经递质也存在一定的功能异常;最后是人格特质,在强迫症病例中有占比2/3的患者在患病前就有强迫性人格,会出现做事力求完美无缺、习惯按部就班、为人处世墨守成规、凡事难以通融、固执且灵活性差、生活琐事也追求程序化、过分苛刻细节等。除了这些直接原因之外,强迫症还具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其一为负面情绪和生活事件,这类内容常常是导致强迫症犯病的导火索,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变迁、人际关系不理想、责任加重、家庭不和、亲人离世等等,甚至突然间的惊吓都会导致强迫症犯病;其二则为压力,压力常常容易使人感到恐惧、焦虑,为缓解压力会强迫自己做某些固定事物,譬如固定自己的思维、行为模式来抵抗或缓冲压力。

强迫症该如何治疗

一般来说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多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心理治疗则以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两种方法对改善强迫症都有相当显著的作用。但原则上强迫症治疗还是需要根据患者行为、表现、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定期观察随访。

1.一般治疗。强迫症本身属于一种慢性病且容易发作,所以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强迫症的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及缓解期治疗三个阶段。其中急性期治疗一般需持续10-12周,首选药物为SSRIs药物,通常从处方推荐的较高剂量开始用药,多数患者在持续治疗4-6周之后会获得显著疗效,但若在经历12周急性期治疗后效果不佳,则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选用其他治疗方法。巩固期及缓解期治疗需在急性期治疗获得一定疗效后进行,一般需要持续1-2年,在完成缓解期治疗后,患者需要在经历过医生系统评估后逐渐减少药量,同时定期就诊复查。

2.药物治疗。由于强迫症患者相互之间个体差异显著,所以不存在绝对最好、最快、最有效的用药方案,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用药。作为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药物治疗常选用SSRIs(如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等)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氯米帕明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SSRIs是当前治疗强迫症的一线药物,而抗精神病药物则不是强迫症治疗的常规用药,但两者在联用时能够强化SSIRs的疗效,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包括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3.心理治疗。由于强迫症的病因相当复杂,单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收获理想的疗效,所以需要辅以一定的心理治疗,目前认知行为治疗是强迫症心理治疗公认最有效的疗法。这种疗法主要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及事物的正确看法与态度,来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状,而这需要患者与医生充分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疗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暴露疗法和反应预防、系统脱敏法等。除了认知行为治疗之外,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还包括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等。

但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均无效,可考虑采用改良电抽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和迷走神经刺激等物理治疗方式。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强迫症自动缓解或痊愈的可能性很小,多数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发展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所以一旦发现有类似症状,就需要引起相应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便有效改善强迫症患者预后,重新获得理想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