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内镜下如何判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023-07-05 16:52:54
作者:刘艳
作者单位:江安县人民医院

胃癌对于大家生命健康危害严重,早期发现胃癌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幽门螺杆菌是判断是否存在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关键,可通过内镜观察判断胃部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那么,内镜下如何判断幽门螺杆菌呢?下面就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

内镜下如何判断未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果未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内镜图像可以观察到胃底腺区域的RAC海星型的集合细静脉。将内镜放大后观察该部位,可以看到围绕圆形结构血管网,血管网还可看到连续的集合细静脉。前庭部幽门腺区域中,内镜下,幽门螺杆菌未感染者胃部有条状发红、陈旧性出血斑、幽门附近的隆起型糜烂、黄色胃底腺息肉等。

内镜下如何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黏膜肿胀:内镜下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会出现黏膜肿胀的情况,这是感染幽门螺杆菌最明显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区域具有柔性和厚度,有时可见肿胀区域黏膜呈现凹凸状。色素内镜下各项表现都更加明显。小区结构在色素内镜下会更加清晰,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小区肿大可见间沟变窄,小区表面紧实饱满。皱襞肿大蛇形:皱襞肿大也是内镜下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指征,主要是指皱襞厚度超过5mm,内镜下充气至邹壁自然状态下会呈现明显增粗,变为蛇形,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如果邹壁出现肿大蛇形,可能是未分化胃癌的危险因素,如果子啊内镜下发现其出现此类病变,需要进一步进行观察,确认是否存在肿瘤。弥漫性发红:弥漫性发红主要表现为,胃体部存在连续且范围较大的均匀黏膜发红,与黏膜肿胀一样,都是感染性胃炎感染期的基础表现,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程度出现变化。待幽门螺杆菌后可发现弥漫性发红情况明显减轻或者是消失。点状发红:点状发红是胃部出现大小、形状不规则发红,但是注意点状发红不会出现凹凸变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由弥漫性发红导致,一般点状发红集中于胃体部或者是胃底部,除菌成功后点状发红逐渐消失或者是发红症状减轻。黏液浑浊:黏液浑浊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判断指征,内镜下可观察到胃体部有白色浑浊黏液,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炎症细胞浸润至黏膜炎性渗出所致,出现背景主要为点状发红或弥漫性发红。Hp除菌后内镜下诊断

通过幽门螺杆菌除菌治疗,能够使胃黏膜组织炎症情况得到改善,但是组织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会出现存在较多的细菌残留。完成除菌治疗后,内镜下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皱肿大、白色黏液等情况有所好转。除菌后,胃体部位能够边界明确,且偶尔会出现凹陷发红的情况,上述症状被称为图状发红。相同部位观察肠上皮化生比例较高,应在除菌前重点考虑肠上皮化生部位除菌方式。

幽门螺杆菌除菌后内镜下诊断注意点

由于内镜下畏缩在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阶段和除菌后都会存在,医生无法依靠内镜下萎缩情况对其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准确诊断。医生需要结合非萎缩区是否存在弥漫性发红、皱襞肿大、白色黏液等症状确定幽门螺杆菌效果。如果除菌后出现边界明确的地图状、斑状发红,可以判断除菌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内镜下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和除菌效果,不能单纯依靠单一的指征进行,需要结合不同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性判断。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