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肾炎防治中医经验告诉你
2023-07-10 16:19:55
作者:谭操杰
作者单位:襄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水肿、蛋白尿、血尿或者贫血,病因较为复杂且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所以应用中药治疗更有优势。在中医中,脾肾两虚为慢性肾炎的内在发病因素,而发病诱因为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受到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而引发的脾肾亏损。慢性肾炎属于较为难治的顽固性疾病,所以了解肾炎疾病的预防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中医该如何防治慢性肾炎呢,接下来小编带您来看看。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疾病的优势

中医治疗更强调整体观,同时可以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对肾脏病的影响,大部分慢性肾病患者出现急性加重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风寒、风热、湿热和风燥等四时六淫之邪,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疾病中,有较为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重视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病理对患者的影响,而慢性肾炎的起病和发展等多和此相关。除此之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问题也会对患者的肾脏结构造成损伤,甚至加重患者病情。中医能够对患者的脏腑进行多层次治疗,能够在缓解病情的同时治疗肾病。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疾病时,更注重人体正气和邪气相争两方面的治疗,治疗时更注意求本,追溯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能够针对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应用有针对性的药物干预。

中医治疗

活血化瘀

生病时间过长容易影响机体气血,从而影响机体血液的正常流动,以至于会出现“淤”的问题,阻挡脉络,患者或可出现血尿等症状。活血化瘀可使用生黄芪、丹参、川芎、桃仁、炒地龙、川牛膝、红花和制大黄等药物进行煎服。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蒲公英、叶青等清热解毒药物。以上药方适用于血瘀征象肾炎患者,能够活血化瘀,但要注意配合补虚益气养阴之品,避免活血太过而伤及患者身体。

补肾固摄

随着肾炎疾病的发展,会伤害人体脾胃,久而久之会影响人体脾脏功能,乏力、畏寒、蛋白尿等是肾气虚的主要症状,可使用生白术、山药、山茱萸、生黄芪、茯苓、淫羊藿、芡实、锁阳、炒鳖甲、苑丝子、龙骨和陈皮等药物进行煎服,可结合患者症状适当加入炒黄柏、生地黄等滋阴药物。

温阳化湿

浮肿明显、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患者使用温阳化湿法,可使用桂枝、茯苓、陈皮、五加皮、黄芪、泽泻、防己等药物进行煎服,配合中药灌肠能够将机体毒素排出体外,该药方适用于全身浮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炎患者,同时有降低人体肌酐含量作用。

3中医对慢性肾炎疾病的预防

3.1增强体质

预防慢性肾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强体质,而加强身体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长跑、跳舞、气功、太极、散步等方式都是较为适合的锻炼方式,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慢性肾炎疾病。要注意在进行运动时要控制好运动量,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3.2预防感染

肾炎疾病大多和机体感染有关,长期受风寒、热毒、湿热、风湿等外邪等引发,所以想要预防慢性肾炎疾病,就要做好感染疾病的预防,注意天气温度变化,时刻警惕外邪侵袭,避免阴雨天气外出、汗出当风、涉水冒雨或穿潮湿衣服。

3.3起居有常

生活习惯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影响,而良好生活习惯能够让人体更为健康,因为低质量睡眠、暴饮暴食、劳逸无度等不规律生活都会降低人体对外邪入侵的抵抗能力,导致患者出现疾病的几率增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调整好作息时间,才能够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畅,预防慢性肾炎疾病的出现。

3.4有病早治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症的反复发作和皮肤的疮疖痒疹等都会增加人体出现慢性肾炎疾病的可能,所以有病早治是非常重要的,避免疾病的发展而损害人体。要勤换衣裤,保持下阴清洁,可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保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能够促进代谢废物的排除。

结束语

慢性肾炎疾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多样,且病机变化多端,单一使用一方一药是很难取得较好疗效的,所以患者在治疗时要进行辨证论治,只有找出发病机制,才能确定病症类型,继而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疾病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好疾病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