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包括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中医上认为胆为“中清之府”,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胆病通常为有形的病邪,也就是结石。在中医上一般将胆结石称为胆石症,《灵枢—经脉》中有相关记载:“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详细描述了胆石症的临床表现。
一、诱发胆石症的病因
中医认为胆石症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虫积、外邪入侵以及淤血阻滞等密切相关,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导致胆汁舒泄异常,从而导致胆汁淤积其中,逐渐形成胆石。
(一)情志失调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而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需要抑制情绪,不良情绪得不到很好地宣泄,很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体内,郁郁不得解而化为“热”,而胆气得不到舒展则导致体内湿气宣泄不畅,久而久之,湿热煎熬化为胆石。
(二)饮食不节
中医上的饮食不节有两层含义,其一为饮食没有节律,其二为饮食不节制。饮食没有节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饮食不规律。现代人很多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并且由于工作忙,午餐和晚餐也不能按时吃,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尤其是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众所周知,不吃早餐很容易导致胆汁分泌紊乱,进而增加胆囊结石的风险,而三餐没有规律,也容易导致胆汁不能顺利排泄。饥饱无度则导致消化系统的损伤,消化系统在中医上多为脾,饮食没有节律,脾胃的运化失常,脾胃之气淤积体内,进而导致肝胆疏泄不畅,胆汁淤滞胆道而煎熬为石。
而饮食不节制则指的是暴饮暴食、荤素不忌、辛辣不忌。许多上班族由于工作原因,三餐不定时,饥饿时容易过度饱餐,容易加重胆汁分泌的紊乱,增加胆石症的风险。同时现代人比较喜欢口腹之欲,川菜、香菜以辛、香闻名,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由于辛辣、多油、多盐,给消化系统增加了负担,再加上气温低湿热,很容易导致胆汁的浑浊,容易形成胆石症,这也是四川、湖南胆石症发病多的缘故。此外,酒也是湿热之物,部分人长期饮酒,会加重体内的湿热之气,肝气不舒,湿热郁蒸,则胆气不降,滋生胆石。
二、如何预防和治疗胆石症?
中医上比较重视治未病,认为胆石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同时认为胆病与肝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治疗胆病应该从肝脏的治疗入手,这就是“胆病从肝治”的理论。胆病的预防也应该从肝脏入手,肝脏疏泄正常则胆汁排泄通畅。在中医上讲五脏与五行对应,肝胆属木,五行相生相克,金克木,而水生金,而秋为金,冬为水,故秋天可制约肝气,而冬季则对肝有利,因此冬季是养肝护肝的好时机,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胆石症的防治。
(一)饮食节律、节制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清淡,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中医素有“青色入肝,肝性喜酸”的说法,因此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说菠菜、油菜、油麦菜、芥蓝、山楂、枸杞等,滋阴润燥,补气养血,很适合养肝护肝。并且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喝水,增加肠胃的润滑度,促进胃肠道的排泄,胆汁排泄通畅则缓解肝胆的负荷,有利于预防胆石症的发生。患有胆石症的人应该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尤其是秋冬季节,防止湿热之气排泄不畅与淤积体内,刺激消化道而加速胆石症的形成与发作、同时饮食应该有度,不暴饮暴食,三餐定时定量吃饭,以七八分饱为宜。
(二)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有利于肝胆调节,“人卧则血归于肝”,这里卧指的是睡眠,睡眠充足则神清气爽,有利于全身气机的运行。因此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最为睡眠时间不要超过晚上11点,使肝脏得到最好的蕴养。
(三)情志护理
怒伤肝、思伤脾、惊伤心胆,日常生活中应该稳定自己的情绪,蕴养五脏六腑,肝气舒畅,胆汁顺降。
(四)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人体气血运行,气血通达则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