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属于常见结石性疾病,有原发性、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尿道结石是最常见类型,原发性尿道结石的发生率比较小。继发性尿道结石大多在膀胱、尿道中存在,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在所有患者中占90%。尿道结石发病后,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尿潴留、尿线细、日常排尿有疼痛等不适症状。若不能第一时间治疗,可导致尿路出血、充血、水肿,会对尿道造成长期、慢性刺激,甚至会诱发尿路上皮癌变。甚至因为尿路和肾脏的关系,还有一定概率损伤肾功能。所以,需早期诊断尿道结石,早期进行有效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而言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检查
疾病发生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排尿不适、疼痛等。超声与X线片均是临床常用尿道结石诊断方法,均可帮助部分患者及时诊断出疾病,早期进行有效治疗。X线片检查时,可通过摄影成像,观察患者的结石部位、结石形态、结石特点、周围组织情况等等,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但临床发现,有90%的尿道结石患者属于阳性结石,对这一类患者实施X线平片检查时,容易被患者体型影响。超声虽然是尿道结石的常用诊断方法,但通过超声脉冲扫描患者的泌尿系统,可观察患者的病变情况,准确快捷地完成疾病诊断。
积极的护理干预
1.加强家属指导:通过志愿者的协助,让家属能够暂时缓解身心疲劳,并安排相关医护人员对家属展开人文关怀培训,让家属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协助人文关怀的开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部分家属对于人文关怀的接受度较低,出现强烈的哀伤反应,因此需要通过家属指导帮助家属减轻哀伤反应,从而更好地陪伴和照顾患者,获得能够正常生活的力量。
2.积极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属共同健康教育,分享相关主题的文章,帮助患者与家属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识,更新对治疗以及护理的认知。医护人员需要劝解患者和家属,尽量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治疗护理工作中,结合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案,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普及泌尿系结石的发生原因、症状表现、此次所用治疗方案的价值,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配合度,消除患者认知误差与认知不足问题。
3.心理护理:积极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理解患者因不适症状、认知不足、担心治疗效果产生的一系列不良情绪,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情绪干预,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4.睡眠护理:良好睡眠可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护士需帮助患者构建健康、正常的睡眠作息习惯,让患者每天夜间早睡,通过充足睡眠改善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功能。在患者夜间睡眠期间,维持安静病房环境、调整病房内光线,消除光线与噪声对患者睡眠造成的干扰。
5.疼痛护理:定时评价患者的疼痛症状,分析疼痛诱发的原因,结合疼痛评分进行干预。若患者疼痛评分超过3分,立刻上报主治医师,遵照医嘱提供药物进行镇痛,同时进行非药物镇痛方法。
6.康复护理:向患者普及大量饮水对结石排出的积极影响,让患者每天应用2000~3000ml清水,增加排尿量,加快碎石和结石的排出速度,有效稀释血尿,预防血尿淤积现象。结合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通过跑步、跳绳、爬楼梯等方法进行康复活动,加快结石排出速度。
尿道结石具有较大危害性,会对患者的排尿功能造成干扰,长期受疾病影响,还会发生癌症。临床需在尿道结石确诊后,第一时间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