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际,正是挖野菜、吃野菜的季节。记得孩提时候,在西南丘陵地区,春夏之交的假日,总爱带上锄头和篮子,漫山遍野的去搜寻一种独特的美味--折耳根。折耳根即鱼腥草,于山野间寻得鲜嫩的根叶,简单调味,便是农家餐桌上一道爽脆的凉菜。幼时只知其味佳,待到学习了中医中药知识,才知这小小野菜在中医药中竟有妙用。
鱼腥草学名蕺菜,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广泛分布。因其根、叶具有特殊类似鱼腥气味而得名鱼腥草。历代本草对鱼腥草药用的记载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宋代王介撰绘的《履巉岩本草》不但对其有“性凉,无毒。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醒人事。每用少许,捣烂取汁,以凉水浸服。”的准确认识,还配以准确、精美的绘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现代临床中药学认为,鱼腥草味辛,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对肺痈、肺热咳嗽、热毒疮痈有很好的疗效,通过配伍还能治疗湿热淋证。既是药典收录的疗效确切的中药,又是日常生活中广受欢迎的美食,这一独特的“跨界”属性更是使得鱼腥草在中医食疗药膳中也能“大有作为”。药膳是指含有药物,具有保健、预防、治疗作用的特殊膳食。中医药膳养身指的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合理利用药膳以饮食的形式纠正人体的偏性以达到阴阳平衡、各项生理机能运行顺畅的健康状态。“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理论的一大特色,药膳中的药物同时可以是食物,而食物的性味同样具有调理人体偏性的作用,这是中药药膳发挥保健、预防、治疗作用的理论基础。在2002年原卫生部颁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品名单》中就明确了鱼腥草既是药物又能作为食物,在日常生活中鱼腥草吃法多样,可生可熟,可拌可煮,甚至可以涮火锅、做烧烤调料,因此以鱼腥草为原料的药膳食疗方多种多样,下面为大家简单列举几例。
1.鱼腥草炖猪肚(《贵州民间方药集》):鲜鱼腥草60g,猪肚一具。将鱼腥草置猪肚内,加水炖熟。切丝或切片食用。功效清热解毒,健脾益气,适用于热毒症兼脾胃虚弱者。
2.鱼腥草饮(《本草经疏》):鲜鱼腥草100~200g(或干品减半),洗净捣汁服用或煎汤代茶饮。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适用于热毒壅盛症。
3.鱼腥草山楂煎(《岭南草药志》):鱼腥草18g,山楂炭6g,水煎分服。功效健脾止泻,用于湿热痢疾、泄泻。
在鱼腥草药膳方的应用中应该注意,鲜品鱼腥草可取新鲜的根及嫩叶且多生用,不宜久煎;干品入药者须夏末后采收带花序的地上部分晒干,切段用。临证选择时,寒证无论虚实、阴虚肿疡慎用。
最后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近年来互联网上讹传的食用鱼腥草导致肾损伤的谣言。不规范使用含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损伤的负面新闻时有报道,因此含有马兜铃内酰胺AII、马兜铃内酰胺BII的鱼腥草也因人们的“谈马色变”而被扣上肾损伤的帽子。需要明确的是,鱼腥草中所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AII、马兜铃内酰胺BII并不是马兜铃酸,也不是目前已知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衍生物之一,目前也没有任何研究、论文明确鱼腥草中所含两种马兜铃内酰胺具有肾毒性。况且,抛开剂量谈毒性永远都是耍流氓,鲜鱼腥草中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仅为1.2~2.9mg,有专家计算得出,即使把鱼腥草中所含马兜铃内酰胺的毒性毒力看做与马兜铃酸相当,要达到中毒剂量,每日需摄入2.3~60公斤鱼腥草,敢问谁又会如此大剂量的食用呢?因此鱼腥草爱好者们,请放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