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发生堵塞,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疾病。它具有“四高”特点,即高发病率(每10万人中有120~180人患病,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高致残率(大约有3/4的患者存在残疾)、高死亡率(全国每年脑梗死死亡病例约120万人)、高复发率(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40%以上)。特别是脑梗死患者中有40%的人会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很有必要了解这个疾病!
发病预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脑梗死患者都是急性起病,并没有特征性预兆提供警示。但是,如果50岁以上的人群存在头痛、头晕、睡眠时间少、记忆减退、情绪改变等情况时,就需要高度警惕。因为这种情况往往提示存在脑动脉硬化症。而脑动脉硬化症一旦出现,则容易诱发脑梗死。当然,有少数患者在病前会有暂时性的肢体瘫痪、吐词不清、视物模糊症状。这些警示症状预示脑梗死会很快发生。由于警示症状每次持续时间极短,经常被患者忽视,错过最佳控制时间。对于以上这些患者,提倡及早去神经内科专科门诊就诊。
发病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膜开始受损,血液中的炎性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在受损处发生黏附、聚集,最终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和动脉血栓,诱发脑梗死。有调查发现:60%的脑梗死是由于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而当人们存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吸烟、肥胖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速度就会明显加快,促进动脉血栓更快形成。
发病危险因素:①高血压,70%~80%的脑梗死患者都有高血压。只有控制好血压,才能避免血管内膜的进一步损伤。医生建议应该综合降压药、脑梗死和患者经济状况三方面因素,选择缓效降压药,不要随意换药改量。②糖尿病,血液中糖分含量过高也会导致血管受损,且损伤程度要重于高血压所致。控制糖分的摄入,坚持服用降糖药物,是预防脑梗死的又一关键所在。③高血脂,很多脑梗死患者都存在高血脂,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诱发脑梗死的关键所在。将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至原有水平的50%以下,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脑梗死。有的患者并没有高血脂,但存在容易破损的大动脉斑块,其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很大,也需要进行控制血脂的治疗。④吸烟、肥胖,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逐步损伤血管内膜,诱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预防建议:脑梗死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体力已经不可和年轻人同日而语,因此需要选择一些适宜自己身体状况的预防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脑梗死。具体措施如下:①合理安排生活,中老年人应规划积极向上的生活计划,定时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避免熬夜等行为。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做到膳食均衡,营养全面。此外,良好的心情也有利于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力;②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开展身体锻炼,减轻体重,将会更加有助于防止脑梗死的发生;③定期检测自身健康。老年人在生活中要多关注自身的健康,做到每年一次体检。
预防用药:脑梗死的预防最基本的方案是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口服。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疗效早已被全球认可。近年来一些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西洛他唑、吲哚布芬也进入到临床应用中,具有副作用更小的优势。通过每日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尽量避免脑梗死复发。而他汀类药物不仅是降脂药,对动脉粥样斑块的体积也有明显控制作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药物均有很好的预防脑梗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