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是一类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病症,囊括菌血症与败血症,是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入侵血液中生长发展并释放毒素与代谢产物而诱发的急性重症感染性病症,其发病几率与致病率均较大。全球每年大概出现 200000 例BSI,病死率为 20% ~ 50%,是最为严重的一类感染性病症之一。血培育是临床诊断病患 BSI 最关键的参考。因此实验室对阳性血培养瓶分离鉴别出病原菌,对临床感染性病症的诊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肺炎链球菌
1881年肺炎链球菌首次被巴斯德与 G.M.Sternberg分别在法国与美国从病患痰液中分离出来。肺炎链球菌时常定植在机体呼吸道中,特别是以鼻咽部最为常见,相应资料表明中山区域正常群体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为 26.6%,少年儿童鼻咽部携带率明显高于成年人。从中可以了解到呼吸道黏膜对肺炎链球菌存在较为明显的自然抵抗力。随着各类血液留置导管的介入,临床抗菌药品的科学运用与海量免疫受损宿主的形成,各类因素使得身体抵抗能力锐减时容易出现侵入性肺炎链球菌病症,囊括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脓胸、骨髓炎等等。在化脓性球菌中,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程度仅低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隶属于链球菌科,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是格兰阳性菌,肺炎链球菌菌体是革兰阳性,体现为矛头状,多成双排列(因此也被称之为肺炎双球菌),宽端相对,尖端相背,有较厚荚膜(有毒株在机体内构成荚膜:普通染色时荚膜不着色,体现为菌体周遭透明环),无鞭毛,不构成芽胞。当菌体衰老时,或因自溶酶的形成将细胞裂解后,可体现为革兰染色阴性。
肺炎链球菌特征
肺炎链球菌自身存在自溶的特征,重点是其自溶素(细胞壁水解酶,autolysin of S.pn,LytA)依靠裂解 -N- 乙酰胞璧酰 -L- 丙氨酸,引起细胞壁肽聚糖骨架断裂,导致细胞壁崩塌,最后引起细胞溶解性死亡,过程中会诱发菌体革兰染色特征的转变。肺炎链球菌当发育进入稳定阶段后会立马诱发溶菌,体现在培育 24h 左右使得血平板菌落中心塌陷,体现为脐窝状,在液体培育基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溶解死亡而导致培育基澄清,单单仅见管底储存部分沉淀。
肺炎链球菌的鉴定方式
过去的肺炎链球菌的鉴定只能够依靠对分离的活菌运用常规方式:菌落状况(自溶现象、脐窝状菌落、宽大草绿色溶血环)、革兰染色特性大多数体现为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相背,有较厚荚膜与奥普托欣敏感测验、菊糖阳性测验、血清学测验与胆盐溶菌测验等开展鉴别。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鉴定这一菌检测方式也不断更新,如自动化细菌鉴定设施、肺炎链球菌抗原测验、乳胶凝结测验、分子生物学检验(质谱技术与基因测序)等。此菌当面临转种后无活菌发育时,通过常规方式鉴定已经是不可能的,只能够采用免疫分析与遗传学方式弥补检验。采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式,如靶向 DNA 测序鉴定。
细菌 16SrRNA 的相对分子量大小适合,大概 1500bp,适合序列探析,也因其富含对全部细菌种与可变区的广泛区段。所以 16SrRNA 基因成为了细菌系统分类检验的理想型靶序列,也被细菌学家与分类学家认可与运用。在 DNA 序列探析中,16SrRNA 频繁运用在检验细菌的种,鉴别速度快、高效、特异性突出,是现代对在临床苛养菌与固体培养基不发育细菌开展鉴别、检验与新菌种发现方面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综上,血培养是现今 BSI 病原学诊断的“黄金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