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也可称为牙槽骨骨炎、纤维溶解性牙槽炎,属于拔牙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干槽症主要表现为拔牙窝血凝块脱落或破坏,牙槽骨骨壁暴露,牙窝内空虚,并产生感染,常伴腐臭气味。干槽症多发生在拔牙术后的2~3d,伴随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部、下颌以及头顶等放射,常规镇痛药物干预效果差,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拔牙后干槽症发生率约3%~5%,好发于下颌磨牙,又以第三磨牙阻生齿拔除后最为常见。
导致拔牙术后干槽症的风险因素很多,常见如性别、吸烟、全身系统性疾病、病理因素、牙齿解剖结构、手术因素等,且可能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性别上,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如口服避孕药,干槽症风险可明显增加。吸烟将收缩血管,减少牙槽窝血流量,并减轻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影响免疫蛋白产生,吸烟的吸吮动作以及负压也可导致血凝块脱落。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将影响抗感染能力,创面愈合质量也会变差。病理因素中,常见感染,根尖周炎、慢性冠周炎等均可导致。牙齿解剖结构不佳,拔牙后创伤大,智齿阻生为完全骨阻生等情况下,发生干槽症风险更高。
为了避免干槽症的发生,应当积极做好预防工作。有研究指出,干槽症与感染密切相关,常为厌氧菌感染,对此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应当采用微创技术,减少手术损伤,在去除第三磨牙时,可采用智齿冠切除术替代,将牙根留在牙槽中,并可使用超声骨刀,更好的保护软组织,减少出血量、振动以及噪音,提高舒适度。
在发生干槽症时,患者伴明显疼痛,且拔牙创伤愈合缓慢,对此应当及时予以治疗。本病基本治疗原则为彻底冲洗,对拔牙创伤进行刮治,清除创伤内的食物残渣、细菌,并配合其他治疗。碘仿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材料,在冲洗后可填充碘仿纱条,而近年来不少医师在碘仿填塞的基础上联用其他治疗,如联用蒙脱石散,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并可提高局部药物杀菌效果,抑制细菌扩散,对促进组织的修复也有一定作用。另联用贝复新凝胶,也有利于促进创面的愈合。丁香酚能够减轻疼痛,并具有抗炎、促进创面愈合的特点,常用丁香酚制品包括氧化锌丁香酚、Alvogyl软膏等。透明质酸属于酸性黏多糖,其分子结构以及理化性质较为独特,应用于牙槽外科阻生术后,能够促进创口的愈合,单独应用或联合使用氨基己酸,可减轻患者疼痛,故而该药也可用于干槽症的治疗。
血制品常用如富含生长因子血浆中有着丰富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趋化特性,可促进肉芽组织、上皮的生成,提高组织血管性。纤维蛋白原封闭剂组成包括纤维蛋白原、纤连蛋白等,在干槽症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低水平激光疗法在伤口修复、减轻疼痛以及骨骼并发症治疗中均有一定应用,能够缓解干槽症患者的疼痛,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部分干槽症患者病情严重,牙槽骨暴露在外,可逐渐形成死骨,而在死骨形成中,骨质炎症可促进激肽的产生,导致疼痛,对此需要及时去除死骨。可使用高速涡轮机清除坏死的骨壁,也可使用种植机去除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