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手术的开展息息相关,在手术期间,通过适宜的麻醉,利用药物对神经产生可逆性的抑制,可使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进而实现无痛治疗,并保障手术安全。目前麻醉医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麻醉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普通群众对麻醉的理解仍然较为浅显,对手术麻醉仍然存在一定疑惑。虽然目前麻醉技术手段众多,但不少人只是将麻醉方式简单分为全麻与半麻。那么具体来看,哪些属于全麻,哪些属于全麻呢?
全麻即全身麻醉,适用性强,能适应多数手术需求,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通过全身麻醉,能使患者进入深层次睡眠状态,期间患者无疼痛意识,对手术过程也基本无知晓,负性情绪较为轻微。全身麻醉优势在于供氧充分,且麻醉的深浅较容易控制,可维持患者循环稳定,有利于开展抢救。但在气管插管或拔管时,会导致应激反应,机械通气不当时,将影响循环功能。全身麻醉分为全麻诱导以及麻醉维持两个阶段,在麻醉诱导阶段常使用丙泊酚、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维库溴铵等。而麻醉维持阶段,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使用小剂量镇痛、镇静催眠药物配合吸入性麻醉药物维持,能避免单一麻醉的不足,患者术后苏醒快。全凭静脉麻醉使用微量泵持续经静脉注药,麻醉过程可控。全麻恢复通常让患者自然苏醒,或可配合镇静与自控镇痛,减轻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半麻即局部麻醉,如椎管内麻醉、局部神经阻滞等,麻醉目的在于阻滞局部感觉与运动神经,半麻中患者意识处于清醒状态。椎管内麻醉常用硬膜外阻滞与蛛网膜下腔组织。其中前者术中清醒,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少,对呼吸、血液、内分泌等的影响小,但对老年人群而言,其脊椎韧带钙化,并伴随纤维性蜕变,故穿刺、置管操作困难。蛛网膜下腔阻滞也被称之为腰麻与脊麻,局麻药物在蛛网膜下腔容易扩散,少量药物即可获得较好阻滞效果,麻醉起效迅速且阻滞平面广。腰硬联合麻醉即上两种方式联合应用,适用于下腹部以及下肢手术,并发症小,能减少血管扩张、血压波动等,能维持循环稳定。局部神经阻滞近年来在临床中也有了较多应用,传统多根据人体解剖标志穿刺,达到目标神经附近后注药,但成功率低,容易导致血管、神经损伤,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也有了较多应用,能引导穿刺,并观察药液扩散。外周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且安全性高,对术后镇痛也有明显作用,但单行周围神经阻滞可能出现阻滞不完全,故常联合其他麻醉技术应用。
在手术麻醉中,术前通常需要排空膀胱,留置导尿管,麻醉前也需要签署相关医学文件。任何麻醉均存在一定风险,故术前需要充分告知。全麻术后需要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位,一般维持2~3h,在呼吸复常,肌力恢复良好后,即可改为半卧位或舒适体位。术后如口渴,一般棉签蘸水湿润嘴唇,在排气后可开始逐渐少量进食。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没有哪种麻醉方案是万能的,不管是全麻还是半麻,都有其优缺点,对此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需要由术者、麻醉师根据患者的疾病、术式、年龄、疼痛敏感性等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