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得了尿毒症还能活多久?这里的答案让人安慰
2023-07-18 15:17:25
作者:蓝丹凤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其特征是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有效排除体内的废物和过多的液体。如果不及时治疗,尿毒症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然而,通过适当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尿毒症病因以及症状

了解尿毒症的病因和发展过程对于理解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尿毒症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功能逐渐受损。

尿毒症患者常常出现尿量减少的症状,尿液变得浑浊。由于肾脏无法有效排除体内的液体,尿毒症患者常常出现水肿的症状,特别是面部、手脚和腹部水肿。尿毒症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这是由于肾脏无法有效排除体内的盐分和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尿毒症患者常常伴有贫血,这是由于肾脏无法产生足够的红细胞生成素,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尿毒症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疏松的症状,这是由于肾脏无法正常代谢维生素D,导致钙和磷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尿毒症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由于肾脏无法正常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二、尿毒症治疗方式

治疗尿毒症的关键是替代肾脏功能,以确保体内废物的排除和电解质的平衡。目前,透析和肾移植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透析通过机器或人工方式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液体,帮助患者维持生命。肾移植则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以取代受损的肾脏功能。透析和肾移植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对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透析频率和时间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常见的透析方式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入透析机器,清除废物和液体,然后将血液返回体内。腹膜透析则是通过在腹腔内注入透析液,利用腹膜进行废物和液体的交换。透析治疗需要定期进行,通常每周3次,每次3-4小时。透析可以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副作用,如感染、低血压、贫血等。

肾移植是治疗尿毒症的最佳选择之一。肾移植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成功的肾移植可以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肾脏功能,不再需要透析治疗。然而,肾移植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如排斥反应、感染、供体短缺等。因此,肾移植需要患者和供体进行严格的匹配和评估。

三、尿毒症预后方式

尿毒症的预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下是一些可以改善尿毒症预后的方式:1. 透析治疗: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患者应按时接受透析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包括透析频率和时间。透析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时间。2. 肾移植:对于适合的患者,肾移植是治疗尿毒症的最佳选择。成功的肾移植可以恢复正常的肾脏功能,不再需要透析治疗。患者应积极寻找合适的供体,并接受严格的匹配和评估。3. 控制基础疾病: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患者应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4. 饮食管理: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摄入高磷和高钾食物。合理的饮食管理可以减轻肾脏负担,维持电解质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 积极的生活方式: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和过度劳累。适量的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免疫力。戒烟和限制饮酒也对预后有积极影响。6. 定期监测和随访: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肾功能的变化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起来,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和危及生命。然而,通过适当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透析和肾移植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替代肾脏功能。此外,积极的生活方式管理也对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尿毒症患者应积极寻求医疗帮助,并与医生密切合作,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