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23-08-16 10:18:43
作者:刘志寿
作者单位:大竹县人民医院 药学部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为保障人类健康、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后果。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经、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这些不仅可能造成治疗失败,而且可能给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那么应当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呢?

明确诊断

使用抗菌药物要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尿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可以考虑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诊断为病毒性感染者则不能使用抗菌药物。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予以对症治疗即可治愈。但也有少数患者是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应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应根据诊断结论来确定治疗方案。

合理的给药方案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合适的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及疗程。

给药剂量有效的剂量取决于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患者免疫情况和感染部位。一般按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在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时,抗菌药物的剂量宜较大;而在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大多数药物的尿药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则可以使用较小的剂量。

给药途径。对轻、中度感染又可以接受口服给药者,宜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药物治疗,不必采用静脉和肌内注射给药;对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则宜采用序惯治疗的方法给药,即在初始治疗时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待病情好转能口服给药者转为口服给药。

给药次数。合适的给药次数主要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及药效学特征(如抗菌药物后效应、浓度依赖性或时间依赖性)等因素来确定。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而与最高血药浓度无关,而且消除半衰期短,宜一日多次给药,应缩短给药间隔,减少每次用量。氟喹喏酮类与氨基糖苷类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最高血药浓度的高低,而且具有确切的PAE,提倡将剂量集中使用,将给药间隔延长,可一日一次给药,但重症感染者例外。

适当的疗程。抗菌药物用药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原菌、治疗反应、伴发疾病及合并症。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过早停药易导致治疗不彻底和耐药菌产生,甚至引起二重感染。但对某些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结核病、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伤寒、深部真菌病等则需较长疗程才能彻底治愈,以防复发。

防止滥用

杜绝不必要的用药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疱疹病毒感染痛风、非感染性关节炎等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应杜绝使用抗菌药物。

尽量避免局部用药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使用抗菌药物;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

菌药物治疗,但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变态反应的药物,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控制预防用药在内科应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应掌握适应证,对需要预防性用药者宜选用抗菌药物,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使抗菌药物能迅速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要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后4h,总的用药时间不超过24h,最多不超过48h。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