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脏康复期患者的居家护理技巧
2025-04-29 13:22:04
作者:薛彦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心血管病区
很多患者以为做完心脏手术、支架植入或者急性心梗抢救后,只要“活过来了”就算康复,其实这是一个常见误区。心脏康复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是出院的那一刻就结束。所谓“心脏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医疗、运动、营养、心理等综合干预,帮助患者恢复体力、预防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生活。在医院的急性期治疗后,患者回到家中进入康复的关键阶段。这段时间内,正确的居家护理对病情稳定、功能恢复和预后影响极大。

饮食调养:吃得对,才能养好心

控制总热量,避免体重增长: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日常饮食应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尤其是精制糖和高油食品。

限盐限脂: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少吃动物油、奶油、肥肉,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尽量避免油炸食品。

多吃蔬果和全谷物: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胆固醇,推荐多吃绿叶蔬菜、糙米、燕麦、胡萝卜、南瓜、豆类等。

补充优质蛋白:适量摄入鱼类、瘦肉、豆腐、鸡蛋、牛奶等有助于组织修复与免疫力恢复。

合理分配餐次:一日三餐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晚餐宜清淡,晚饭后不建议再吃夜宵。

用药管理:按时服药,一刻不能松懈

心脏康复期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感觉好了就擅自停药”。很多心血管药物,如降压药、抗凝药、降脂药、β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并非短期缓解症状用药,而是长期保护心脏功能的基础治疗。

居家用药注意事项:按医嘱服药,不漏服、不私自停药或加减剂量;使用药盒、提醒APP等辅助工具建立服药习惯;定期测量血压、心率、血糖、体重,便于医生判断药物效果;出现异常症状(如出血、头晕、乏力)应及时就医,不要盲目停药。

适度运动:不“躺平”,更不能“猛来”

很多人害怕心脏病复发,选择完全静养不敢动;也有人出院后急于“恢复体力”,过度运动。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心脏康复期需要“适度”运动,用对了方法就是最好的药。

推荐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车(非爬坡);太极、八段锦、瑜伽(缓和型)等,每次运动时间为15~30分钟,每周3~5次。

要注意运动前进行热身,运动后缓慢放松;运动中若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并就医;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气喘”为宜;术后前几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运动量。

情绪调节:心病也要“心养”

心脏病患者在康复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害怕复发的情绪,尤其是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冲击不能忽视。情绪本身就是心脏的负担,长期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血压不稳。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建立稳定生活节奏;表达情绪,与家人或朋友倾诉,不压抑情绪;尝试冥想、深呼吸、正念练习,缓解紧张和恐惧感;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支持,避免情绪困扰影响康复。家属的理解和陪伴也十分重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而不是一味恐吓或责备。

定期复查:每一次检查都是一次“预警排查”

很多心脏病患者术后感觉恢复良好,就不重视复查,其实复查不仅是“例行公事”,更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步骤。

建议的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有条件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或运动平板试验。

复查时间: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是常规节点;若患者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增加随访频率。

生活细节:守好“康复期”的每一个环节

居家护理不是几件大事,而是一系列小细节的积累。避免感冒和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心功能不全;保持室内通风,温度适宜,避免冷热刺激;避免剧烈情绪变化和过度劳累;戒烟戒酒,烟酒是心血管健康的大敌;避免便秘,如有排便困难,需调整饮食或使用软便剂;外出随身携带病历卡与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以备不时之需。

心脏病的治疗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过程。康复期做得好,生活质量高;康复期忽视,可能走回头路。科学的居家护理,是守住疗效的“续航剂”,更是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