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更年期不是病!潮热出汗背后的绝经综合征管理指南
2025-04-18 13:33:28
作者:王丹
作者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
一、更年期:生命周期的自然阶段

 

全球约10亿女性正经历围绝经期,传统称之为更年期,中国女性中此群体超2亿,它已成为女性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其本质是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缺乏导致多种绝经相关症状的自然生理过程,平均发生于45-55岁之间。常见的症状包括:潮热出汗、睡眠障碍、情绪变化等,潮热出汗是最典型的症状,发生率超过80%。

 

潮热出汗的生物学机制

其核心机制为雌激素下降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失衡。雌激素下降会影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失衡,它们直接影响体温调定点,此外它们可导致散热反应增强等。正常情况下,下丘脑通过调节血管扩张和收缩维持体温恒定,但雌激素下降会使下丘脑误判体温“过高”,触发散热机制:皮肤血管扩张(潮热:胸面部发红、发热)、出汗(夜间尤为明显)。

 

科学管理策略:

 1.生活方式调整

​(1)环境调控:适宜的室温、湿度、穿着棉麻透气衣物利于保持舒适;

​(2)膳食优化:健康饮食、均衡营养,可适当增加大豆、亚麻籽等植物雌激素食物,补充钙和维生素D,降低骨质疏松风险,避免辛辣食物、咖啡和饮酒;

​(3)运动干预: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

​(4)心理调适:通过冥想和深呼吸训练等可减轻症状。

2. ​药物干预:

 ​(1)绝经激素治疗(MHT):

治疗原则:MHT被认为是干预 更年期症状最常规、有效的措施,有适应证、无禁忌证的更年期人群可考虑尽早开始;需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治疗方案:口服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雌孕激素复合制剂、替勃龙)、非口服药物(如经皮雌激素、经阴道激素)。

治疗效果: 

不同的MHT方案可有效缓解潮热出汗等症状,预防骨折,改善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提高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潜在风险:

雌孕激素联合应用轻度增加乳腺癌风险,长时间单用雌激素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病变风险。对于肥胖、吸烟者,长期MHT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风险管控:

规范用药第一年需分别在1、3、6及12个月随访,以后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个体化的评估,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2)非激素治疗

如帕罗西汀、加巴喷丁等,此类药物副作用多,不建议长期使用;

(3)植物雌激素

如大豆异黄酮,此类药物缺少长期使用安全相关数据,不建议长期使用;

3. ​替代疗法: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更年期症状以肾虚为本,常涉及到心、肝、脾等脏器,通过中医辨证施以中药、中成药治疗,例如:肾阴虚证者推荐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证者推荐右归丸;肾阴阳两虚证者推荐二仙汤;心肾不交证者推荐黄连阿胶汤。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使用针灸、耳穴、刮痧贴压等辅助治疗。

4. ​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庭认知教育:引导家人理解情绪波动,避免“无理取闹”等误解;

​社区筛查:推广激素检测和Kupperman评分表,早发现早干预。

 

误区与真相:​

误区1:“潮热忍忍就好”。

​真相:潮热出汗等症状的出现是更年期的重要信号,未干预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骨折等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误区2:“自行购买雌激素保养品”。

​真相:更年期的治疗需要在妇科医生规范指导下使用,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等疾病。

​误区3:“激素治疗一定会致癌”。

​真相: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增加乳腺癌风险(<1/1000),属于罕见级别,且MHT不增加乳腺良性疾病恶变为乳腺癌的风险;长时间单用雌激素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病变风险,有子宫者可加用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

 

结语:理性应对,优雅过渡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周期的自然阶段,而非疾病。通过科学管理、家庭支持与精准医疗,潮热出汗等症状可显著改善。正如医学共识所言:“雌激素撤退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新起点”。以理性替代恐慌,每一位女性都能平稳度过这一阶段,迎接智慧与从容的“第二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