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救护理
患者突发急性心梗后,身边人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叮嘱患者取平卧体位,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并保持环境安静,不可随意搬动患者,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在急性发作期,护理人员还会为患者实施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开放静脉通路用药等护理措施。持续心电监护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状况,为医疗工作者及时救治提供参考依据,高流量吸氧有助于减轻缺氧引起的心肌损伤,而静脉通道的建立,可及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等,旨在改善心肌供血。另外,注意胸痛部位、性质,以便判断病情变化。
二、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为急性发作,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因此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慌情绪,不利于血压、心率等指标的稳定,可能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医疗工作者需耐心倾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诉说,并对患者情绪状态予以安抚,通过语言、握手、搭肩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康复期间,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陪伴,陪同其聊天、看电视,避免其深陷负性心理情绪中。此外,还应积极告知患者阶段性康复成果,强化其治愈信心。
三、规范用药
规范用药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关键,因此,医疗工作者需熟练掌握各类药物使用方法,并给予患者有效的用药护理。针对静脉输注药物,需严格遵医控制用量与输注速度,家属或患者不可随意调节滴速。针对口服药物,叮嘱患者每日按时按量规范服用,尤其是对于本身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提醒其坚持用药对病情控制的积极作用。另外,为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医疗工作者需借助用药手册,详细讲解药物作用、注意事项等。
四、适当活动
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常规在发病1周内需严格卧床休养,减少心肌耗氧量,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及时间,避免频繁探视对患者心态及情绪造成影响,不利于初期康复。第2周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肢体活动,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不可令其感到过度疲劳。常规于发病第3周即可适当开展床下活动,家属需做好陪同及保护,避免活动过程中突发意外。同时,在后续的居家护理期间,患者也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体育锻炼,建议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的运动项目,且运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五、饮食护理
对患者的日常饮食予以严格控制,坚持践行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同时注重优质蛋白的合理摄入,忌食油炸、烧烤、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饮食,且以少量多餐为宜,避免过量饮食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对于存在烟酒史的患者,应当嘱咐其严格戒除烟酒,避免增加复发风险。此外,当人体在进行用力排便活动时,血液大量汇聚于局部肌肉组织,增加心脏负荷与心肌氧耗,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量,致使心肌出现暂时性血供不足现象。因此,急性心梗患者日常还应当加强便秘预防,建议适当增加每日饮水量及纤维素摄入量,必要时采取腹部按摩、开塞露等方式,促进排便。
六、复诊随访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相对较高的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在出院后,还需定期遵照医嘱指导,按时回院接受复诊,以便医师掌握其阶段性恢复情况,评估有无存在导致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及时调整药物或康复方案。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生命安全,应争分夺秒开展急救护理,严密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异常,积极开展饮食、运动护理,并提高患者健康认知,预防疾病复发。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危害国民健康及生命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因心脏“生命之河”——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进而导致心脏肌肉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致使其受损甚至坏死,对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极大危害。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急性心梗患者数量年增幅超过100万人次,且病死率超过30%,是发病率与致死率双高的危重疾病之一。且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不仅及时治疗极为重要,科学护理也对康复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就为大家分享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要点。
一、急救护理
患者突发急性心梗后,身边人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叮嘱患者取平卧体位,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并保持环境安静,不可随意搬动患者,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在急性发作期,护理人员还会为患者实施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开放静脉通路用药等护理措施。持续心电监护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状况,为医疗工作者及时救治提供参考依据,高流量吸氧有助于减轻缺氧引起的心肌损伤,而静脉通道的建立,可及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等,旨在改善心肌供血。另外,注意胸痛部位、性质,以便判断病情变化。
二、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为急性发作,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因此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慌情绪,不利于血压、心率等指标的稳定,可能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医疗工作者需耐心倾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诉说,并对患者情绪状态予以安抚,通过语言、握手、搭肩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康复期间,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陪伴,陪同其聊天、看电视,避免其深陷负性心理情绪中。此外,还应积极告知患者阶段性康复成果,强化其治愈信心。
三、规范用药
规范用药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关键,因此,医疗工作者需熟练掌握各类药物使用方法,并给予患者有效的用药护理。针对静脉输注药物,需严格遵医控制用量与输注速度,家属或患者不可随意调节滴速。针对口服药物,叮嘱患者每日按时按量规范服用,尤其是对于本身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提醒其坚持用药对病情控制的积极作用。另外,为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医疗工作者需借助用药手册,详细讲解药物作用、注意事项等。
四、适当活动
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常规在发病1周内需严格卧床休养,减少心肌耗氧量,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及时间,避免频繁探视对患者心态及情绪造成影响,不利于初期康复。第2周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肢体活动,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不可令其感到过度疲劳。常规于发病第3周即可适当开展床下活动,家属需做好陪同及保护,避免活动过程中突发意外。同时,在后续的居家护理期间,患者也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体育锻炼,建议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的运动项目,且运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五、饮食护理
对患者的日常饮食予以严格控制,坚持践行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同时注重优质蛋白的合理摄入,忌食油炸、烧烤、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饮食,且以少量多餐为宜,避免过量饮食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对于存在烟酒史的患者,应当嘱咐其严格戒除烟酒,避免增加复发风险。此外,当人体在进行用力排便活动时,血液大量汇聚于局部肌肉组织,增加心脏负荷与心肌氧耗,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量,致使心肌出现暂时性血供不足现象。因此,急性心梗患者日常还应当加强便秘预防,建议适当增加每日饮水量及纤维素摄入量,必要时采取腹部按摩、开塞露等方式,促进排便。
六、复诊随访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相对较高的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在出院后,还需定期遵照医嘱指导,按时回院接受复诊,以便医师掌握其阶段性恢复情况,评估有无存在导致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及时调整药物或康复方案。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生命安全,应争分夺秒开展急救护理,严密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异常,积极开展饮食、运动护理,并提高患者健康认知,预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