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识别脑梗前兆,关键时刻能救命?
2024-12-27 10:12:10
作者:莫寒
作者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其中脑梗(缺血性脑卒中)因其突发性和严重性而备受关注。脑梗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脑梗的基本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阐述脑梗的定义、前兆症状、自救方法、高危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脑梗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脑梗的定义与危害

脑梗,医学上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它发病急骤,往往让人措手不及,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如偏瘫、失语等,甚至直接导致死亡。因此,对脑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二、脑梗的前兆症状

脑梗并非无迹可循,它在发作前往往会有一系列前兆症状,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可以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1. 突发眩晕:眩晕是脑梗前兆中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清晨起床、洗澡后或身体疲劳时更为显著。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频繁出现眩晕应高度警惕脑梗的可能。

2. 剧烈头痛: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可能伴随嗜睡、抽搐乃至昏迷,或是头痛的性质、部位突然改变,这些都是脑梗风险增加的信号。

3. 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不利落,难以理解或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舌根发硬、完全失语,这些都是脑梗前兆的明显表现。

4. 视力模糊:视力突然下降,眼前发黑,或出现重影,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影响到视觉神经所致。

5. 肢体麻木无力:一侧肢体突然感到麻木、无力,手臂或腿部活动不灵活,甚至无法抬起或行走,这是脑梗发作前的重要警示。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前兆症状同样不容忽视:

1.步态异常:走路时步履蹒跚,腿部无力,容易摔倒。

2.哈欠不断:脑梗前5-10天,部分患者会出现频繁打哈欠的现象,这可能与脑部缺氧有关。

3.血压异常:血压突然大幅升高或降低,超出正常范围,如升至120/200mmHg以上或降至50/80mmHg以下。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等症状,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反复发作提示脑血管存在严重问题。

 

三、脑梗的自救与应对

 

面对脑梗的突然来袭,正确的自救措施至关重要:

 

1. 保持冷静:首先,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加重病情。

2. 立即休息:停止一切活动,选择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3. 紧急呼救: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清晰地向医护人员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所在位置,等待专业救援。

4. 调整体位:如果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5. 避免自行用药:除非医生指导,否则不要随意服用任何药物,尤其是降压药,以免干扰后续治疗。

 

四、脑梗的高危因素

了解脑梗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其发生:

1. 大动脉粥样硬化:包括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梗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心源性栓塞: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可增加心源性栓子脱落的风险,从而引发脑梗。

3. 情绪因素:长期压力大、情绪波动大,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增加脑梗风险。

4. 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糖、高脂饮食)等,均是脑梗的危险因素。

5. 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是脑梗的高危人群。

 

五、预防脑梗的方法

预防胜于治疗,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

1. 定期体检: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盐分和糖分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3.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脑梗风险。

4.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均可对血管造成损害,增加脑梗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 遵医嘱治疗:对于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定期复诊,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脑梗虽然凶猛,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其前兆症状,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