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药知识之护眼篇
2024-10-08 10:57:51
作者:何桂源 
作者单位:凌云县中医医院

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眼睛,眼睛帮助我们获取信息,让我们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眼睛如此重要,可我们却总是对它不够好,用眼过度、眼部疲劳、眼干眼涩、眼部感染、近视等问题时有发生。中药可以发挥护眼的作用,那么哪些中药能护眼,又该如何使用呢?

一,可以护眼的中药    (1)菟丝子。菟丝子归肝、脾、肾经,性平,味甘、辛,可补肾养肝,达到明目的目的。

(2)青葙子。青葙子归肝经,性微寒,味苦,有着泻火、清热、退翳等功效,因为能倾泻肝经实火,所以可治疗由肝火引起的眼部疾病,如视物昏花、眼生翳膜、目赤肿痛等。通过现代研究可知,青葙子有扩瞳的作用,青光眼需禁用。

(3)石斛。石斛归肾、胃经,性微寒,味甘,主要功效是明目、清热、滋阴、生津,因含有较多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而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能力,可优化眼部微循环系统,缓解眼疲劳、眼部干涩等症状。

(4)桑叶。归肝、肺经,性寒,味苦、甘,主要功效是清热、清肝、明目,若患者因风热上扰而出现目赤肿痛的情况,那么可选用桑叶予以治疗,桑叶内含有多种维生素、黄酮类化合物,可抗炎、抗氧化,能减轻自由基对眼部造成的损伤。

(5)决明子。决明子归大肠、肝经,性微寒,味苦、甘,主要功效是润肠通便、清肝明目,内含大黄素、大黄酚及其他活性成分,可缓解眼部不适,保护视网膜,还能降压降脂,可用来辅助解决因高血压而造成的视力问题。

(6)枸杞子。枸杞子归肾、肝经,性平,味甘,具有养肝、补肾、明目的功效,内含维生素B、C以及胡萝卜素、钙、铁等,可预防视力衰退并保护视网膜。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若患者因肝肾不足而导致视力模糊,那么可用枸杞子滋补肝肾,在此基础上改善视力。

(7)密蒙花。密蒙花归胆、肝经,可起到退翳、养肝明目、泻火清肝等作用,因它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所以能抑制炎性病变,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羞明畏光、目赤眼痛等病症。

(8)菊花。菊花性微寒,味苦、甘、辛,可发挥平肝明目、疏风清热等作用,含有维生素A与黄酮类化合物,可达到抗炎、缓解眼部疲劳、治疗干眼症、预防视力下降等效果。

二,中药护眼方法    (1)代茶饮。许多中药可以煮水或泡水作茶饮,并可缓解眼部不适症状,进而起到中药护眼的效果。例如,可用桑叶、密蒙花、菊花、金银花各5克与10克枸杞子制作清火明目茶,将中药放到茶具内加入沸水并闷泡10分钟后饮用,还可用水蒸气熏蒸眼睛,可有效缓解眼睛干涩、眼部疲劳等症状。再如,可用桑椹、菟丝子、决明子、枸杞子、黑芝麻各10克制作补肝肾明目饮,将中药放到锅内添水煮沸后用小火继续煮10分钟,取汁代茶饮,有养血、补肾、明目等作用,若患者因肝肾不足而导致视物昏花,那么可用此饮缓解症状。

(2)中药食疗。从中医角度来讲,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药与食材一起烹调不仅美味,还可起到护眼的作用。例如,可用100克糯米与1个乌鸡肝以及一些芥菜叶制作乌鸡肝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少量食盐与油,可缓解视物不清、夜盲、眼花等症状。高血压、肝病、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等患者不适合用乌鸡肝粥护眼。

(3)中药熏蒸。通过熏蒸可释放中药当中的有效成分,达到缓解眼部疲劳、明目、解决眼睛干涩问题等效果。例如,可将4~5朵菊花以及6~8粒枸杞放到杯子里,并倒入200毫升沸水,将眼睛放在杯子上方,距离不可过近,以免烫伤皮肤,待水温降低后可结束熏蒸并饮用菊花枸杞水,还可添加一些蜂蜜,起到通便、补肺气等作用。除了热气熏蒸以外,还可使用中药冷熏膏护眼,主要成分有薄荷、凡士林、青葙子、菊花、决明子等,可用于视物模糊、眼胀、眼涩、迎风流泪等人群的日常眼部护理。

(4)艾灸。艾灸属于一种中医针灸疗法,所需材料为艾叶,艾叶燃烧释放热量,热量经由穴位以及特定部位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为了防治眼部疾病可将眼周与一些与眼睛健康有关的穴位视为艾灸的对象,以闭目温灸为例,可以将艾柱放在灸盒当中,用间接温灸的方式减轻不适感,同时保证热力传导均匀,在操作时灸盒需顺着眼周运动,用以刺激眼周肌肉与穴位,如太阳穴、丝竹空、鱼腰等。当前以艾灸理论为基础研发的护眼灸眼罩可提高艾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