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尿失禁的真相与应对策略
2025-05-08 00:00:00
作者:高建勇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尿失禁俗称“漏尿”,是一种因膀胱控制能力下降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疾病。尽管它影响着全球数亿人,却因涉及隐私而常被患者隐藏。数据显示,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约为30%,男性因前列腺问题或术后影响,患病率约为5%~15%。许多患者误以为这是衰老的“正常现象”,或羞于启齿而延误治疗。实际上,尿失禁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通过科学干预完全可控制甚至治愈。本文将揭开尿失禁的真相,提供实用应对策略,帮助患者重拾生活尊严。

一、尿失禁的五大类型:表现与人群特征

压力性尿失禁(SUI)。典型表现:咳嗽、打喷嚏、跳跃时漏尿,常见于产后女性或更年期女性。核心原因: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

急迫性尿失禁(UUI)。典型表现:突发强烈尿意,来不及如厕便漏尿,多见于老年人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核心原因: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神经系统病变。

混合性尿失禁。兼具压力性和急迫性特征,需综合治疗。

充盈性尿失禁。表现:膀胱过度充盈后点滴漏尿,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男性或糖尿病神经损伤患者。原因:尿道梗阻或膀胱收缩无力。

功能性尿失禁。因行动不便(如关节炎、瘫痪)无法及时如厕导致,与环境或躯体功能相关。

二、尿失禁的“幕后推手”:风险因素全解析

生理因素。女性:妊娠分娩损伤盆底肌、雌激素下降导致尿道黏膜萎缩;男性:前列腺手术损伤尿道括约肌;衰老:肌肉萎缩、神经反射退化。

疾病与药物影响。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等疾病可干扰膀胱神经控制;利尿剂、镇静剂等药物可能加剧漏尿。

生活方式隐患。长期便秘、肥胖(腹压增高)、吸烟(引发慢性咳嗽)、过量咖啡因或酒精摄入。

三、科学诊断:从问诊到精准评估

初诊准备。记录“排尿日记”:连续3天记录排尿时间、尿量、漏尿诱因;自查问卷(如ICI-Q量表)评估严重程度。

医院检查流程。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女性)、直肠指检(男性)、压力诱发试验;仪器检测:尿流率测定、膀胱超声(测残余尿)、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压力);鉴别诊断:尿常规排除感染,血糖检测排除糖尿病。

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保守治疗到手术

行为干预与物理治疗。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每天3组,每组收缩10秒、放松10秒,持续8周,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有效率超70%。膀胱训练:定时排尿,逐步延长排尿间隔,重建膀胱控制节律。生活方式调整:减重5%~10%、戒烟、减少咖啡因摄入。

药物治疗。急迫性尿失禁:抗胆碱能药物(如索利那新)或β3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缓解膀胱过度活动。压力性尿失禁:局部雌激素软膏(改善尿道黏膜萎缩)。

微创手术。尿道中段悬吊术(TVT/TOT):女性SUI黄金术式,局麻下植入聚丙烯吊带,成功率超90%。膀胱起搏器(骶神经调节):适用于难治性急迫性尿失禁,通过电刺激调节神经信号。

创新疗法。射频或激光治疗:刺激阴道黏膜胶原再生,提升尿道支撑力。A型肉毒毒素膀胱注射:抑制逼尿肌过度收缩,效果维持6~9个月。

五、预防策略:从青年到老年的全周期管理

女性孕期防护。产后42天启动盆底肌康复,降低SUI风险。

男性前列腺健康。50岁后定期筛查前列腺增生,避免长期憋尿。

老年人日常维护。预防便秘:高纤维饮食、腹部按摩。

防跌倒改造。夜间感应灯、床边坐便器。

心理支持。加入患者社群,减少病耻感,增强治疗信心。

六、走出误区:破除尿失禁的三大迷思

“尿失禁是自然衰老,无需治疗”。真相: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拖延可能加重感染或皮肤溃烂风险。

“只有手术才能根治”。真相:60%的轻中度患者通过行为训练和药物即可控制症状。

“多喝水会加重漏尿”。真相:刻意少喝水反而浓缩尿液刺激膀胱,每日建议饮水1500~2000毫升,分次饮用。

七、结语

尿失禁并非无法启齿的“绝症”,而是可防可控的常见疾病。从调整生活方式到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每一步都在为尊严和自由加分。记住,早一天行动,早一天告别尴尬。泌尿外科医生与您同行,让生命重新“收放自如”。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泌尿外科)

高建勇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