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乳腺超声报告,你真的看懂了吗?
2025-03-07 16:34:03
作者:刘婉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心卫生院

在现代医疗检查中,乳腺超声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检查手段,对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关键作用。但是,拿到一份乳腺超声报告,上面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数据,让人一头雾水。所以,乳腺超声报告,你真的看懂了吗?

1.认识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对乳腺进行成像的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形态、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区。医生可以根据超声图像判断乳腺是否存在病变,如囊肿、纤维瘤、乳腺癌等;与其他乳腺检查方法,如乳腺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相比,乳腺超声在检测乳腺微小病变、鉴别病变的性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解读乳腺超声报告的基本要素

2.1超声图像描述

超声报告中通常会对乳腺组织的整体情况进行描述,如乳腺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乳腺组织的回声是否均匀等;正常乳腺组织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均匀的中等回声,如果出现回声增强、减弱或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病变。

2.2异常回声区的特征

如果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内有异常回声区,报告中会详细描述其特征,包括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等,这些特征对于判断病变的性质非常重要。

(1)大小:异常回声区的大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通常较大的病变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2)形态:良性病变的形态通常比较规则,如圆形、椭圆形;而恶性病变的形态多不规则,可呈分叶状、蟹足状等。

(3)边界:良性病变的边界一般比较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病变的边界则多不清晰,呈浸润性生长。

(4)内部回声:内部回声可以分为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和无回声等,无回声区通常提示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低回声区可能是实性结节,需要进一步评估其性质。

(5)后方回声:后方回声可以表现为增强、衰减或无变化,后方回声增强常见于囊肿,后方回声衰减则多见于恶性肿瘤。

(6)钙化:钙化是乳腺病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可分为粗大钙化和微小钙化;粗大钙化通常是良性病变的表现,如乳腺纤维瘤、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微小钙化则可能与乳腺癌有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3血流信号

超声检查还可以观察到异常回声区内的血流情况,报告中会描述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如少量、中等量或丰富血流信号。其中,恶性病变内部的血流信号相对较丰富,但血流信号的多少并不是判断病变性质的唯一标准,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3.乳腺超声报告的分级

为了便于临床医生对乳腺病变的恶性风险进行评估,乳腺超声报告通常会采用BI-RADS分级系统,该分级系统将乳腺病变分为0-5级,级别越高,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3.1 0级

表示检查结果不完整,需要进一步检查或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评估,比如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内有可疑病变,但无法明确其性质,此时可能会建议进行乳腺钼靶或MRI检查。

3.2 1-3级

(1)1级:表示乳腺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属于正常情况,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

(2)2级:表示良性病变,如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等,恶性风险几乎为0,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复查。

(3)3级:表示可能为良性病变,恶性风险小于2%,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

3.3 4-5级

(1)4级:表示可疑恶性病变,恶性风险为2%-95%,需要进一步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以明确病变的性质。4级又可分为4A、4B和4C三个亚级,4A级恶性风险相对较低,约为2%-10%;4B级恶性风险为10%-50%;4C级恶性风险为50%-95%。

(2)5级:表示高度可疑恶性病变,恶性风险大于95%,建议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乳腺超声报告是医生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对于普通患者而言,要完全看懂报告并不容易,了解乳腺超声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分级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内容,促使疾病能够尽早发现病情,及时得到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