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核心内容,具有很高的重要性。正确的煎煮方式可以让药效得到更好的释放,提高治疗效果,保证用药安全。如果煎煮方法有误,就会造成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产生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损伤。因此,要详细掌握中药煎煮技巧,使中药能够发挥出良好安全的治疗作用。
一、中药煎煮前的准备
(一)中药材清洗
中药煎煮前需要进行科学的清洗,但是需要注意,中药材的清洗并不需要像洗菜一样反复淘洗。如果水洗过度,可能会造成药材表面的有效成分被带走,从而导致药效降低。而如果药材表面上有较多的杂质或尘土,可以在浸泡前用流水快速漂洗。注意要控制好清洗的时间,以免时间过长造成药材有效成分流失,不利于后续煎煮的效果及最终药效的发挥。
(二)煎煮容器选择
中药煎煮时要选择合适的容器盛放,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带盖子的砂锅或闷罐。这种容器的材质特性较为稳定,同时导热性均匀,热力缓和,能够煎煮出最理想的药液。不过,砂锅具有容易串味和碎裂的缺陷,所以如果不能使用砂锅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玻璃容器、不锈钢锅、搪瓷锅进行替代,也能保证煎煮的效果。但是一定不能使用铜、铁、铝、锡等金属材质的器具,否则可能与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反应,造成药性改变。
(三)药材浸泡
中药煎煮前还需要对药材进行适时的浸泡,这样能够帮助药材内部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出,使煎煮时间缩短,并且提高药效。在浸泡的时候要选择洁净的冷水,水面没过药材2至3厘米,保证药材完全浸润。浸泡时间通常控制在30分钟左右,而滋补类的药材可以适当延长浸泡时间,使营养成分更好的释放。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沸水浸泡,过高的温度会造成药材表面蛋白质及淀粉快速凝固或糊化,会形成屏障阻碍有效成分的溶出。
二、中药煎煮的技巧
(一)煎煮火候掌握
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好煎煮火候,以保证得到理想的药液。火候控制一般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则,在水尚未沸腾之前,使用武火加热,让药液能够快速到达沸点。沸腾之后再转为文火,让药液维持在微沸的状态。这样不但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流失,也能让药物成分得到更好的溶出。在煎煮期间还要适时搅拌,避免药液溢出或煎干烧焦。此外,应当尽量减少开启锅盖的次数,避免药效损失,保证煎煮环境相对稳定,进而使药液质量和疗效得以保障。
(二)煎煮时间控制
中药煎煮需要控制好煎煮时间,以取得理想的药效水平。例如,在煎煮治疗一般疾病的方剂时,可以每一剂药煎煮2次,能够使药效得到充分提取。在头煎的时候,用急火将药液煮沸之后,按照药材的性质调整煎煮时间,一般在20到25分钟左右。治疗感冒的解表类药物,煎煮时间应在10到15分钟左右,而滋补类的药物,煎煮时间一般需要延长到30到40分钟左右。二煎的时间相对较短,通常是15到20分钟,同样解表药适当缩短、滋补药适当延长。
(三)煎煮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过程中必须要全程关注,严密观察药液的状态,避免发生药液溢出、煎干、烧焦等问题,否则会影响药效。煎煮完成后要第一时间榨渣取汁,使药液得到充分利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药液量一般在200到300毫升,儿童的药液量可减少到100到150毫升,具体可以根据医嘱调整。如果煎得的药液过多,可以适当浓缩之后再服用。如果药液不慎煎干或烧焦,必须要弃用,重新取药煎煮,否则可能会对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
结论:中药煎煮是一种充满细致性和技巧性的工作,在煎煮过程中必须要掌握正确合理的煎煮技巧,才能保证药效的发挥和用药的安全。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而如果煎煮方法错误则会影响用药安全。所以,一定要做好煎煮前的准备工作,同时控制好煎煮的火候及时间,以保证煎煮规范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