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西医称湿疹,表现为多形性、渗出性、瘙痒性和复发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对湿疮的认识历史悠久,并有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下文将详述。
中医对湿疮的认识
1.病因:⑴外感因素:中医认为风、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肌肤,可引发湿疹。如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或天气炎热潮湿,外界湿热之邪易侵犯人体,蕴结于肌肤而发病。
⑵饮食因素: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腥发之物等,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生,湿邪蕴久化热,湿热之邪循经上泛肌肤,发为湿疹。
⑶情志因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脾,致使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同时肝郁脾虚又可导致水湿内停,湿热内生,引发湿疹。
⑷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导致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且体内气血、津液等运行代谢失常,湿邪内生,是湿疹发病的内在基础。
2.病机:湿疹的基本病机是湿邪为患,常与风、热、毒等邪相互搏结,蕴于肌肤。湿性黏滞,易阻遏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于濡养,进而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多种皮损表现。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耗伤气血,导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出现皮肤粗糙、肥厚、脱屑等症状。
中医对湿疮的治疗
1.内治法:⑴湿热浸淫证:以清热利湿为原则,佐以祛风、止痒。方剂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痒甚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苦参;渗液者加马齿苋、滑石、茵陈;红肿明显者加丹皮、赤芍、紫草。
⑵脾虚湿蕴证:以健脾利湿为原则。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干预。皮损色红者加丹皮、黄芩;纳呆腕满者加炒莱菔子、鸡内金;发于上肢的加桑枝;发于下肢的加牛膝、萆薢。
⑶血虚风燥证: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原则。选用当归饮子加减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干预。皮损肥厚者加丹参、鸡血藤、赤芍;夜间尤甚者加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珍珠母。
2.外治法:⑴中药熏洗: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药物。如湿热型可用马齿苋、黄柏、苦参等煎水熏洗,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的作用;血虚风燥型可用鸡血藤、当归、地肤子等煎水熏洗,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⑵中药湿敷:适用于急性渗水多者。选用黄柏或马齿苋或生地榆单一使用。剂量30克,煎水取汁,待凉后置于塑料瓶中放冰箱保鲜柜中待用,用纱布6~7层或小厚毛巾浸汁,拧干至不滴水,敷于皮疹,每5~10分钟重复,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可收敛、清热、解毒。
⑶中药涂擦:无渗出者,可选用黄连膏、青黛膏等中药膏剂涂擦,有清热止痒、润肤的作用;慢性湿疹皮肤肥厚粗糙者,可选用黑豆馏油软膏等,以软化角质、止痒。
3.其他疗法:⑴针灸:急性期选曲池、血海、肩髃、环跳、合谷等穴位;亚急性期选梅花针叩督脉及两侧穴;慢性期取耳穴肺、皮质下、内分泌埋丸。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风止痒、清热利湿的目的。
⑵拔罐:在背部膀胱经等部位进行拔罐,可起到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对于改善湿疹症状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脾虚湿蕴型和寒湿型湿疹。
4.日常预防和调护:⑴此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因此预防措施应尽早识别并消除这些诱因。
⑵应避免接触各种外部刺激,例如使用热水烫洗、抓挠以及使用化学洗涤剂,以防止病情的复发和恶化。
⑶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海鲜、辣味火锅以及牛羊肉。
⑷在急性和慢性湿疮发作期间,使用药物和疫苗需谨慎对待。
科普小结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湿疮不仅针对症状,更重视患者整体健康,通过综合调理助其恢复。面对湿疮,我们可信赖中医智慧,结合科学治疗和预防,共同维护皮肤健康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