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足三里针刺:辅助鼻空肠置管,缓解神经重症患者痛苦
2025-03-07 11:24:11
作者: 蒋丽
作者单位:大竹县中医院 

在现代医学领域,神经重症患者的护理与治疗始终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任务。特别是对于那些因颅脑损伤、脑出血、脑梗死等原因导致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如何安全、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成为了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鼻空肠置管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手段,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置管过程中的不适与困难,以及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仍然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医针刺疗法,尤其是足三里针刺,在辅助鼻空肠置管、缓解神经重症患者痛苦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一、神经重症患者的营养挑战

神经重症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原因,往往无法正常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鼻空肠置管术通过将导管直接插入小肠,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置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患者可能会因为导管刺激而出现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导管移位、堵塞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二、足三里针刺:中医的智慧之光

足三里,作为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其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和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等多种功效。在中医理论中,针刺足三里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足三里针刺在辅助鼻空肠置管、缓解神经重症患者痛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三、足三里针刺辅助鼻空肠置管的临床应用

1.促进胃肠蠕动

针刺足三里穴位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来促进胃肠蠕动。这种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能使鼻空肠管在胃肠道内的推进更加顺畅。当导管顺利进入预定的位置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导管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置管体验。

2.缓解置管疼痛

鼻空肠置管是一项复杂的医疗操作,患者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紧张等不良反应。而针刺足三里穴位则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等,从而有效地缓解置管过程中的疼痛感。这种镇痛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顺利完成置管过程。此外,针刺足三里还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更加放松地接受治疗。

3.减少置管并发症

足三里针刺疗法不仅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还能有效地减少置管后可能出现的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这是因为针刺足三里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同时,针刺足三里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有助于置管创口的愈合。

四、足三里针刺的注意事项与操作技巧

虽然足三里针刺在辅助鼻空肠置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鉴于每位患者的体质状况与疾病表现各不相同,患者对针刺足三里治疗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着手进行针刺足三里辅助鼻空肠置管术之前,全面的患者评估是不可或缺的步骤,旨在确保所制定的治疗方案既科学又适宜。(2)针刺足三里操作要求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为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执行此项治疗的医护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同时,在置管的全过程中,必须持续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反应,以便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针刺足三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鼻空肠置管术引发的并发症风险,但仍需警惕其他潜在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感染、导管堵塞等。为此,定期的营养状况监测与导管维护工作至关重要,旨在保障肠内营养支持的持续有效,同时确保患者的整体安全。

总之,足三里针刺作为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辅助鼻空肠置管、缓解神经重症患者痛苦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通过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置管疼痛、减少置管并发症等作用机制,足三里针刺不仅提高了置管成功率,还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希望更多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疗法的价值,共同推动神经重症患者护理事业的发展。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