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这个生活中并不鲜见的意外,无论是因运动损伤、交通事故还是日常的跌倒,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骨折手术固然解决了骨骼复位与固定的问题,但术后康复同样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康复科护理更是起着举足轻重、妙手回春的作用。
一、术后早期:消肿止痛,预防并发症
骨折术后的早期,伤口疼痛、肿胀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还存在着诸如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潜在并发症风险。康复科护理人员在这个阶段迅速展开行动。
为了缓解疼痛,护理人员会采用多种方法。首先是体位护理,帮助患者摆放舒适且利于血液循环的体位,例如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针对肿胀,除了体位护理外,还会采用物理消肿法。如冰敷,通过低温刺激,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渗出,从而达到消肿目的。
预防深静脉血栓也是早期护理的重点。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踝泵运动,即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像踩缝纫机踏板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于高危患者,还会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从足底开始,自下而上对下肢进行周期性充气加压,模拟肌肉泵的作用,防止血液在下肢静脉瘀滞形成血栓。
二、中期:助力关节活动,恢复肌肉力量
当伤口初步愈合,肿胀逐渐消退,便进入了康复中期。此时,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和增强肌肉力量成为康复重点,康复科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情况和身体整体状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在关节活动方面,护理人员会先从被动运动开始,帮助患者缓慢活动骨折部位相邻的关节,动作轻柔、幅度逐渐增加,避免因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例如,对于上肢骨折患者,护理人员会一手托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握住手腕,缓慢进行屈伸、旋转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 - 15次,每天进行3 - 4组。随着患者恢复情况好转,逐渐过渡到主动辅助运动,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进行关节活动。
恢复肌肉力量同样重要。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但能增加肌肉张力。比如,让下肢骨折患者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用力收缩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每次持续5 - 10秒,然后放松,每组进行10 - 15次,每天进行3 - 4组。这种训练可以在不影响骨折部位稳定性的前提下,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
三、后期:功能训练,回归生活
康复后期,骨折基本愈合,患者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康复科护理人员会围绕患者的生活需求和职业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功能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护理人员会帮助患者练习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对于上肢骨折患者,可能会重点训练其使用餐具、系扣子、拉拉链等精细动作;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则着重训练其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
针对一些特殊职业需求,护理人员还会进行专项训练。例如,对于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会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力量训练和协调性训练,如跑步、跳跃、负重训练等,帮助他们恢复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四、心理护理:贯穿康复全程的温暖力量
骨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身体的疼痛、功能受限以及对未来恢复情况的担忧,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还可能对身体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心理护理贯穿康复科护理的始终。
护理人员会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和担忧,给予理解和安慰。通过向患者讲解骨折康复的过程和成功案例,让患者了解康复的进展和前景,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
骨折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康复科护理人员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术后早期的消肿止痛、预防并发症,到中期的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恢复,再到后期的功能训练和心理支持,在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骨折患者一步步走向康复,重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