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探秘沙门氏菌引发的食物中毒检验
2025-03-11 11:05:48
作者: 付华
作者单位:青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沙门氏菌感染可引发食物中毒、胃肠炎、伤寒等多种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约1.5亿例感染,导致约20万人死亡。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发食物中毒,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以往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占比最高。本文将从专业角度解析沙门氏菌检验的关键技术,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这一“隐形杀手”。

沙门氏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目前已发现超过2500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发人类感染的主要血清型。该菌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感染,常见污染来源包括未煮熟的禽肉、鸡蛋、乳制品及生蔬菜。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腹痛、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呈水样便或黏液便)、发热(38-40℃)、恶心呕吐,病程通常持续3-7天。

一、实验室检验是确诊沙门氏菌感染的金标准

临床样本采集需遵循“早、全、准”原则:疑似病例应在发病后3天内采集粪便(取脓血或黏液部分)、呕吐物或可疑食物,使用无菌容器送检。对于疑似伤寒患者,需同时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样本处理需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BSL-2级),避免实验室污染。

检验流程包括增菌培养、分离鉴定、生化试验、血清分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首次增菌采用缓冲蛋白胨水(BPW),再用氯化镁孔雀绿大豆胨增菌液(RVS)和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TTB)进行二次增菌,37℃和42℃培养18-24小时以富集沙门氏菌。分离培养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如XLD琼脂、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XLD琼脂典型菌落呈粉红色或中心黑色,沙显培养基菌落特征根据产品说明书判断。生化鉴定通过API 20E系统检测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等特征。血清分型采用玻片凝集试验,检测O抗原(菌体抗原)和H抗原(鞭毛抗原),确定具体血清型。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检测invA基因(侵袭性相关基因)可快速确认沙门氏菌属,荧光定量PCR可实现病原体载量检测。

二、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诊断需与其他细菌性胃肠炎(如大肠杆菌O157:H7、志贺菌)及病毒性胃肠炎相鉴别

关键鉴别点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常伴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而病毒性胃肠炎以呕吐为主;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易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需通过特异性毒素检测确认。治疗方面,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ORS)纠正脱水,无需抗生素。对于重症病例(如持续高热、血便、免疫抑制患者),推荐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疗程7-14天。需注意,抗生素使用可能延长排菌期,因此非必要情况下不建议滥用。

三、预防沙门氏菌感染需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食品加工环节应遵循“生熟分开”原则,避免交叉污染;禽蛋需彻底煮熟(蛋黄凝固温度≥70℃),生肉中心温度需达到75℃以上;剩菜需冷藏保存并在24小时内食用,复热时需彻底煮沸。公众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避免生食(如刺身、沙拉),饮用煮沸水或瓶装水。医疗机构需加强感染控制,对腹泻患者实施肠道隔离,防止院内传播。公共卫生部门应建立沙门氏菌监测网络,对疫情暴发进行快速响应,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追踪感染来源。

四、沙门氏菌检验技术正朝着快速、精准、高通量方向发展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可在2小时内完成细菌鉴定,液态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纳米孔测序技术实现了沙门氏菌全基因组实时分析。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显著提升检验效率,为疫情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

沙门氏菌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实验室检验是防控的关键环节。作为微生物检验人员,我们呼吁公众重视食品安全,提高防范意识。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配合采样检验。通过科学防控和精准检验,我们能有效降低沙门氏菌感染的危害,守护大众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