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在换牙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025-03-05 15:58:45
作者:  王代丽
作者单位: 济宁口腔医院

儿童换牙期是指儿童从乳牙开始脱落并长出新牙的阶段,通常从6岁左右开始,持续到12岁左右。这一期间,孩子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需要家长特别注意和细心护理。以下是一篇关于儿童在换牙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的健康科普文章。

一、保持口腔清洁

正确刷牙:

换牙期间,儿童需要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建议使用软毛刷和适合儿童使用的牙膏,将刷牙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家长应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确保每个牙齿和牙缝都得到彻底清洁。

使用牙线:

随着颌骨的发育和乳牙的脱落,乳牙之间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间隙,容易导致食物残渣滞留。家长应帮助孩子使用牙线进行牙间隙清理,预防邻面龋的发生。

定期洁牙:

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去看牙医,至少每6个月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和洁牙,确保口腔健康。

二、合理饮食

避免过多甜食:

换牙期间,儿童应避免过多摄入甜食,如巧克力、蛋糕、糖果和碳酸饮料等。这些食物容易破坏牙齿,导致龋齿,影响恒牙的生长。

多吃粗纤维食物:

食用高粱、玉米、芹菜等粗纤维食物,可以锻炼孩子的牙齿咬合能力,促进颌骨发育。

食物硬度适中:

食物过软不利于颌骨发育,过硬则可能损伤牙龈。建议食用牛肉、核桃仁、开心果等食物,既有助于牙齿发育,又不会损伤牙龈。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辣条、火锅、螺蛳粉等辛辣食物会刺激牙龈,不仅不利于新牙的长出,还可能导致牙龈发炎和口腔溃疡等疾病。

三、关注牙齿发育情况

定期检查:

家长应定期观察孩子的乳牙和恒牙生长情况,如果发现牙齿有异常,如乳牙滞留或早失,应及时前往口腔科就诊,以免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

处理松动的乳牙:

如果乳牙松动,可以鼓励孩子轻轻摇晃乳牙,帮助其脱落。但应谨慎操作,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窝沟封闭:

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应及时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的发生。窝沟封闭可以有效保护牙齿的窝沟点隙,防止牙菌斑滞留。

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避免不良习惯:

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吮吸手指、咬舌头、咬铅笔、舔指甲、偏侧咀嚼等,以免造成恒牙萌出不正等问题。

防止牙齿受伤:

孩子在运动或进行其他活动时,易受到牙齿的外伤。建议佩戴牙套或其他防护装置,降低牙齿受伤的风险。

五、注意牙齿保护

避免意外:

换牙期间,乳牙较为脆弱,应避免意外磕碰导致牙齿缺失,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

及时补钙:

孩子缺钙也是乳牙迟迟不萌出的重要原因,家长应及时给孩子补钙,促进牙齿健康生长。

六、心理支持

解释换牙过程:

向孩子解释换牙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帮助他们了解换牙的原因和过程,减轻不安和恐惧。

安慰与鼓励:

在孩子换牙期间,给予更多的安慰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增强自信心。

创造积极环境:

在家庭中创造一个积极、轻松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减轻焦虑和压力。

适当分散注意力:

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引导他们关注其他有趣的事物,避免过度关注换牙的不适。

七、缓解换牙疼痛

温盐水漱口:

换牙期间出现牙疼时,可以选择用温盐水漱口,促进唾液分泌,起到止痛和消炎杀菌的作用。

生姜止痛:

切一片生姜咬在牙齿疼痛的部位,生姜具有消炎和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橙子止痛:

将橙子切片放在牙齿疼痛的部位,橙子中的维生素C和理气温胃的作用可以缓解疼痛。

洋葱止痛:

洋葱的汁液也能起到止痛效果,将洋葱切片放在疼痛部位,或将汁液滴在牙疼部位,能有效缓解疼痛。

八、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在换牙期间遇到特别严重的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就医,采取专业措施缓解疼痛,如使用冰块、温热盐包等家庭疗法,或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治疗。

结语

儿童换牙期是一个重要的生理阶段,需要家长细心护理和关注。通过保持口腔清洁、合理饮食、关注牙齿发育情况、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注意牙齿保护、提供心理支持以及缓解换牙疼痛等措施,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换牙期,拥有健康的牙齿和愉快的成长体验。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共同应对换牙期的挑战,让孩子在关爱和支持中健康成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