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梗的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
2025-01-07 10:57:53
作者:唐华
作者单位:永州市中心医院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和健康宣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脑梗死的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大家对脑梗死的认识,促进患者的康复。

 

一、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体位护理: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平卧,头部不宜抬高,以减少脑部血液流动阻力。

2.生理学保健护理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注意防止误吸。

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减轻局部压力。

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对于不能自行刷牙的患者,可使用口腔护理液进行擦拭。

大小便护理:对于尿失禁或尿潴留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布或尿垫;对于便秘的患者,可给予润肠通便的药物或饮食调整,预防便秘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3.精神与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许多脑梗塞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情绪支持:家属和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

心理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克服盲目追求成功的心态,逐步进行康复训练。

4.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按摩等,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语言功能康复: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应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漱等,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5.安全护理

防止跌倒:对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要采取防滑、防跌倒措施。如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患者在行走时,要有专人陪伴,防止跌倒受伤。

防止烫伤:对于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防止烫伤。如使用热水袋时,要包裹毛巾,水温不宜过高。

防止误吸: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喂食时要缓慢,避免呛咳。患者在进食后,要保持坐位或半卧位一段时间,防止食物反流引起误吸。

二、脑梗死的健康宣教

1.饮食宣教

低脂饮食:脑梗死患者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炸鸡、猪肝等,以减少脂质类物质在脑动脉血管内的沉积。

低盐饮食:控制食盐的摄入量,以降低血压,减少脑血管的压力。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患者应戒烟限酒,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2.运动宣教

有氧运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新陈代谢。

避免剧烈运动:脑梗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脑血管的负担。

3.心理宣教

保持愉悦心情:平时患者要避免有过于紧张、焦虑、激动等情况,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寻求心理支持:家属和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用药宣教

合理用药:药物治疗是脑梗死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不要自行改变服药剂量。

结束语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护理和健康宣教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健康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因此,医护人员、家属以及患者本人应共同努力,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贡献力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