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情绪问题愈发普遍,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时刻影响着身心健康。中医情志养生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刻智慧,在调节情绪、维持身心健康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功能紧密相连。《黄帝内经》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心主喜,过度喜悦会使心气涣散,如范进中举后因过度兴奋而疯癫;肝主怒,长期愤怒、抑郁易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脾主思,过度思虑会损伤脾气,影响运化,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肺主忧悲,过度忧愁悲伤会消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肾主恐,过度恐惧易伤肾气,可能出现二便失禁、腰膝酸软等情况。由此可见,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对脏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危害身心健康。
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需从多方面入手。中医倡导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内心的平静、淡泊,减少对名利的过度追求,避免外界干扰,有助于守护精神,维持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修炼内心,让自己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宁静角落。比如,每天清晨起床后,进行15 - 20分钟的冥想,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长期坚持能有效提升心理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稳定性。
合理宣泄情绪也是情志养生的重要方法。当心中有不良情绪时,不能一味压抑,应找到合适途径释放。感到愤怒、委屈时,可找朋友倾诉,将内心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减轻心理负担;也可通过写日记记录情绪变化和产生原因,在书写过程中梳理思绪,缓解不良情绪。运动也是宣泄情绪的好方式,跑步、打球等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状态。比如,心情低落时,去操场跑几圈,随着汗水的挥洒,负面情绪也会得到释放。
中医还注重通过饮食调节情绪。不同食物有不同性味和功效,可根据自身情绪状态选择合适食物。对于情绪烦躁、焦虑者,可多食用具有清热除烦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绿豆等。百合可煮粥或炖汤,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莲子能养心安神、益肾涩精,可直接食用或与其他食材搭配。对于肝气郁结者,可适当食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玫瑰花、陈皮、佛手等。玫瑰花可泡茶饮用,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陈皮可用于烹饪或泡水,有助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此外,中医的穴位按摩对调节情绪也有显著效果。神门穴是心经原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此穴有宁心安神作用,可缓解失眠、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内关穴是心包经穴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内关穴能理气止痛、宁心安神,对缓解心悸、胸闷、焦虑等有帮助。每天早晚用手指轻轻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 - 5分钟,力度适中,长期坚持能有效调节情绪。
在生活起居方面,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春季阳气上升,应早睡早起,多参加户外活动,如踏青、放风筝等,让身心与大自然的生机相呼应,避免抑郁情绪;夏季气候炎热,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可适当午休,补充精力;秋季万物收敛,应注意收敛神气,避免悲伤情绪过度,可多登高望远,开阔心胸;冬季天气寒冷,宜早睡晚起,养精蓄锐,可通过晒太阳等方式增加阳气,改善情绪。
中医情志养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通过调节情志、饮食、起居以及运用中医特色疗法,能有效调节情绪,维持身心健康。在现代社会,我们应重视中医情志养生理念,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健康、美好的人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遵循中医情志养生智慧,呵护自己的心灵家园,让身心在和谐的状态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