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诞生背景与原理
海姆立克急救法由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发明。20 世纪 70 年代,他发现当时对于异物阻塞气道导致的窒息缺乏有效急救手段。基于人体解剖学原理,通过冲击上腹部,使膈肌突然上抬,胸腔压力瞬间增加,从而驱使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强大气流,将堵塞在气道内的异物排出,恢复呼吸通道畅通。
1.1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医学依据
从人体生理结构来看,气道与食道并行于颈部,当异物误入气道,常规呼吸受阻。而胸腔与腹腔间的膈肌是重要呼吸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冲击动作,精准作用于膈肌下方的腹部区域,改变胸腔内压力,制造出人为的 “咳嗽” 力量,以此冲破异物阻塞。这一巧妙设计,有着坚实的医学理论支撑,为急救成功奠定基础。
1.2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广泛应用
自问世以来,海姆立克急救法已在全球范围内拯救了无数生命。无论是家庭聚会时儿童因误食食物卡喉,还是老年人因吞咽困难导致异物阻塞气道,都能适用。在学校、餐厅、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处,它也成为应对突发窒息事件的首选急救措施,被广泛传授与应用。
2.不同年龄段适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
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结构有差异,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也有所不同。掌握针对各年龄段的正确操作,才能在关键时刻准确施救。
2.1 成人与一岁以上儿童的操作方法
成人海姆立克法的操作位置在患者上腹部,具体是在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操作时,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保持身体前倾。施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位置,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施压完毕后立即放松手臂。重复以上动作,直到异物排出或患者恢复呼吸。
2.2 一岁以下婴儿的操作要点
对一岁以下婴儿实施海姆立克急救,先将婴儿面朝下置于手臂,手稳托其头颈部,让头略低,用另一只手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间快速拍击5次。若异物未出,把婴儿翻正仰卧,用中指和无名指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快速垂直按压5次,交替操作至异物排出。
3.海姆立克急救法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很关键,同时也要留意一些重要事项,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伤害。
3.1 避免错误操作带来的伤害
操作时,用力部位要准确,不可撞击肋骨或腰部,防止造成肋骨骨折、内脏损伤等严重后果。力度要适中,太轻无法产生足够气流排出异物,太重则易伤害患者。对于肥胖患者或孕晚期女性,应适当调整手法,将冲击位置稍向上移至胸部进行挤压。
3.2 后续观察与及时就医
即便异物排出,患者呼吸恢复正常,也需密切观察。因为异物可能对气道造成损伤,引发炎症、水肿等后续问题。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胸痛、咳嗽加剧等症状,务必及时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与治疗,确保患者安全无虞。
结语: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守护家人安全的有力武器,从诞生背景到操作方法,再到注意事项与推广意义,每个环节都紧密关联着生命安全。希望大家积极学习并传播这一急救知识,让更多人在面对异物卡喉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正确施救,为家人及身边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