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现状与危害
在我国,中风已成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一旦发病,往往会给患者的身体机能带来极大的损害,常见的后遗症包括肢体偏瘫、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医学的进步为中风患者带来了希望,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中风康复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多与患者体内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有关。其病因复杂,涉及风、火、痰、瘀、虚等多种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气血不能正常濡养脑窍和肢体经络时,就会引发中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临床表现,中医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相对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中脏腑者病情较重,常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1.中药调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对于气虚血瘀型的中风患者,常采用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以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对于风痰阻络型的患者,则以化痰熄风、活血通络为治法,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通过化痰祛湿、平肝熄风,来缓解患者的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问题。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风急性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头部的百会、神庭、水沟等穴位,以及肢体的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头部穴位可醒脑开窍,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脑功能;肢体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灸的穴位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上肢偏瘫严重的患者,可增加肩髃、曲池、手三里等穴位;对于下肢功能障碍明显的患者,可加强环跳、阳陵泉、解溪等穴位的刺激,通过不同穴位的组合和针刺手法的运用,针灸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和肌肉力量的恢复。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帮助中风患者放松肌肉,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在推拿过程中,按摩师会根据患者肢体的瘫痪情况,采用揉法、滚法、按法、拿法等手法,对患者的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以及相关的肌肉群进行按摩。从肢体近端向远端进行操作,重点按摩肌肉紧张、僵硬的部位,以缓解肌肉痉挛,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脊柱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改善身体的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
康复训练与中医治疗的配合
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早期康复干预对于卧床患者至关重要,尤其是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能有效预防并发症。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坐起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与中医治疗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中风患者的功能重建。例如,在针灸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此时经络气血通畅,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推拿按摩可以缓解康复训练后肌肉的疲劳,提高患者的训练耐受性。
中风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中医辨证施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能够帮助中风患者在功能重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同时,患者和家属也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相信在医学的帮助下,中风患者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生活。